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系统总结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重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依法治国是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对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作出部署安排,持续推进涉外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绩。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涉外法治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更好地推进涉外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全面梳理涉外立法的工作成果、总结涉外立法的时代经验、顺应涉外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是我们党百余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和宝贵经验。所谓方法,在哲学意义上,就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所采用的工具、手段和程序,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自觉运用。方法科学,则水到渠成甚至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头,则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为年度重点任务。这一重点任务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重点任务的现实背景和内在逻辑,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以科技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能够充分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和积极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生产关系和生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2024年12月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深刻洞察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向2024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所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和丰富的理论内涵,为全面深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