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2月9日,在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再次成为全场焦点。会上,河南农业大学荣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以及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等众多奖项。本组报道通过对郭天财教授和获奖人员及团队的深入采访,全面报道河南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团队培育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强力举措及其成效。 近年来,随着
2024年12月9日,在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郭天财教授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至此,河南农业大学已有张改平、范国强、王泽霖、康相涛、郭天财5位教授获此殊荣。河南农大何以“大先生”频出?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郭天财教授,尝试了解河南农大与郭天财教授弘农爱国的初心与使命。 从农家子弟到学术泰斗 1953年6月,郭天财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时他就亲身经历了吃不
2025年1月8日,早上7点,晨曦微露,海南省乐东县河南农业大学九所镇南繁基地260亩玉米试验田里,第一批玉米已经长到一米多高,进入人工套袋、授粉的关键阶段。 到了地头,汤继华教授利索地取出了他的“下地四件套”:旧草帽、工作服、迷彩胶鞋和一个大容量军用水壶,一头扎进玉米试验田。 相比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绍骙南繁研究院院长等多重身份,汤继华的形象更像个从中原到海岛、忙于耕种的农民。他经常自
2024年12月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了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河南农业大学田亚东教授主持的《地方鸡主要经济性状精准分子选育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荣膺一等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什么颁给田亚东团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为何入选?入选后田亚东教授又有何打算? 溯源:一个10多年前扎下的根 2005年,田亚东即将从中国农科院博士毕业,此时,他已有诸多头衔和光环:研究生院的
从田间地头的默默生长,到科研实验室的精细培育,再到成为农民手中的致富“金钥匙”,花生在河南农业大学殷冬梅教授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完成了一场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殷冬梅倾注了30年的青春和汗水,孕育出了一系列科技含量极高的“花生金种子”。她带领团队荣获了2024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花生产业的繁荣发展,确保了国家粮油安全,还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了坚实的科技力量。 从
2024年12月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郑州隆重举行,对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合作奖和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进行表彰。河南农业大学彭万喜教授主持完成的《木质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获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中国工程院蒋剑春、杜官本院士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科学发现,在人造板甲醛释放控制领域具有重大技术创新,技术经
摘 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面临着土地规模小、新技术采纳能力弱和市场参与度低等发展困境,小农户在生产经营行为中的“羊群效应”虽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决策风险,但也存在着引发市场供求失衡和创新受阻等问题。对此,应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以小农户为
摘 要: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权利主体权力界定和权利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中国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的若干阶段,分析了农村土地的权力结构,揭示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利关系及配置缺陷。需要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合理划定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权的财产性收益比例,明晰土地流转中各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的行使方式,并着手完善其土地经营收益的分配机制,以确保各方利
摘 要:运用熵值法,通过包含5个准测层、1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黑龙江的粮食总产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处于领先地位;二是粮食总产量排序靠前的主产区,不一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序也靠前;三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序靠前的主产区,不一定粮食总产量排序也靠前。基于此,应创新粮食生产激励机制,强化农机装备能力建设,实施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工程
摘 要:农业科技推广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渠道,也是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在发展“三农”产业、做强“三农”经济、服务农业和农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试点,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进行创新试点,构建并推动“3+N”农技协同推广体系、“校地协同 站院联建”基层农技推广模式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重要环节,其意义在于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发生变革,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河南省郑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稳固的农业基础,在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业发展、培育乡村新业态、打造农业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龙头企业数量减少、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农业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等制约。应培育壮
摘 要:科学分析乡村旅游地发展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目前呈现“豫西、豫南起步早,豫北、豫中强势发展,豫东较弱”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地形地貌、城镇化水平、私人车辆拥有量、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因素影响,存在发展不够均衡、不够充分的问题。为进一步因地制宜优化河南省乡村旅游地格局,建议不断强化“三山一滩”乡村旅游地理格局,打造“多点开花”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 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广西北海市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拥有优越的区位、市场、资源等条件,但也存在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指导、集聚效应不够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人才支撑等不利因素。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全域旅游为导向,突出规划引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宣传推介,加强人才培养,有效拓展和延伸旅游
摘 要: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是实现农业 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途径,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共同富裕。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受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工作生活,导致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河北省迁西县宅基地盘活存在乡村规划缺失、发展资金短缺、龙头企业缺失、流通政策受限的问题。应完善乡村规划,大力引进外部人才资金,做好招商引企工作,稳步推进“三权分置”制度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凸显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析日本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日本在“六次产业化”“一村一品”、金融体系建设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和举措。结合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评估日本经验的适应性与可移植性,提出了推进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日本;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中
摘要:城乡融合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自由平等的流动和交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宜居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传承。实践中要在坚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四个层面着重发力。 关键词:城乡融合;县域;乡村振兴 中图分
摘 要:农文旅融合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层面都有利于乡村全面振兴。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观光农业初具雏形,庭院经济蓬勃发展,文学硬件设施建设初见成效,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离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打造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由于空间格局局限于“一点一圈”、品牌建设较为薄弱、“院士”品牌联动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营销手段,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业态内涵,完善基础设施,
摘 要:山药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物质,营养成分丰富且药用价值独特,可以开发为食品、药品、护肤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生产实践中,存在品种退化、深加工品种少、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提升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督与管理,提升山药产业和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关键词:山药;资源开发;利用;大健康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2035年的发展总体目标之一。加快推进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既是甘肃省陇南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陇南实践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陇南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为主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因地制宜走现代化特色山地农业路子,但仍存在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农业生产滞后等问题。为此,应改善
摘 要: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在种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制种用种大省、全国重要的种子集散地和种子企业集聚地,具备种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但种业企业发展中存在企业规模“小、弱、散”、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融资困难等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种业企业商业模式,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河南省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摘 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日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目前部分乡村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有待提高、数字人才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措施实现突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技术;数字乡村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
摘 要: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旨在明确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内涵与结构,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必须面对所有权主体虚置、资格权认定困难和使用权受限等问题。宅基地所有权转化为集体权票,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尊重农民意愿。宅基地资格权的实现形式包括分配申请权、居住保障权等,也需明确依据、完善管理和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宅基地使用权实现
摘 要:乡村治理共同体为乡村有效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既是一种空间共同体,又是一种行动共同体,还是一种价值共同体。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聚焦空间文化、行动合作和公共性价值等要素,遵循重构空间文化联结、激励集体行动合作、再造公共性精神价值的实践逻辑。应以文化联结为媒介、以集体行动为抓手、以公共性精神培育为核心,打造乡村公共空间,增进信任、合作与共识,重构价值再生产能力与导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乡
摘 要:精准普法是提升农民法治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推动法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普法存在社会氛围不浓、普法教育内容不够完善、普法教育实施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学习借鉴农村精准普法的典型案例,结合农村实际,提出精准普法举措:组建专业对口的普法队伍,提供针对性强的普法教育内容,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普法运行保障机制、创新普法形式等,以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注入
摘 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河南省兰考县探索出了一条“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营”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路径。形成系统谋划、精细建设、长效管护、内外兼修等可借鉴的建设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因村制宜,塑形铸魂,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
摘 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对新时期卫生与健康政策的积极响应,对于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基层医疗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受阻以及信息化支撑不足等原因,家庭医生融入农村养老服务面临不小挑战。应通过健全保障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和提升医疗设施信息化水平等措施,将家庭医生服务有效嵌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家庭医生;农村;养
摘 要:文化育人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厚植爱农情怀是培养农业人才的关键。农业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河南农业大学创办120多年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4个维度对文化育人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立足新时代,全面总结农业高校文化育人的成功经验,探索相关对策建议,有助于为农业高校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 要:“大思政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挖掘乡村振兴生动素材、组建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等具体策略,“大思政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关键词:大思政课;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F320 文献标志码:A 一、“大思政课”赋能乡村振兴
摘 要: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激发创新潜能的关键着力点。农林类高职院校开展乡土美育实践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自觉。为此,应进一步发挥乡土资源在农林类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研究中的特殊价值,从资源理念、团队建设和育人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乡土美育课程,探索研究农林类高职院校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途径方法,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建设美丽乡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美育浸润行
摘 要:集体记忆是传统村落的灵魂纽带,也是乡村个体身心认同的关键内容。社会的急速变迁使村落文化发生嬗变,村落共同体中的集体记忆淡化。为此,及早推动传统村落转型中集体记忆的唤醒和维系,在“消失”“失忆”的危险边缘寻得出路显得尤为必要。但在实践过程中,唤醒和维系村落集体记忆存在多重现实困境,需要理清其动力机制,分析转型过程中会出现的集体记忆互动关系和内容上的转变,从而实现记忆之场、记忆形象的建设,达到
摘 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振兴。从开启乡村文化认同、确立乡村文化自觉、传承乡村文化传统再到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递进式逻辑发展中,可以探索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发生逻辑。在文化治理的视角下建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应以重塑农民“乡土为本”的价值观,充分挖掘传统乡村文化新价值,塑造农民现代文化品格,构建乡村文化新系统,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演变路径,激发乡村文化的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文化的现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耕纪实类节目《种地吧》从科技演变、社会交融及文化传承等层面聚焦农耕文化,从产业发展、农旅融合及人才振兴等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从社会价值引领、引导青年成长等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力,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平台,也成为推动乡村
“七月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柿红,秋天最靓丽的一抹颜色。明艳饱满的柿红色,和金黄的秋色相互映衬,在霜寒渐起、秋意渐浓之时勾勒出缕缕暖色。然而,你能想到这抹熟悉的暖色已经眷顾了华夏大地百万年之久吗? 距今2 300万—533万年前是地质年代中新世时期,在古人类还未出现以前,远古植被中就已出现了野生柿子的身影。中国山东临朐曾发现中新世时期的野生柿叶化石。而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1
一、主要产地 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元庄村、柿庄村、何庄村,龙堰乡刁河村、唐棚村、姚营村,白牛镇栗扒村、谷社村,夏集镇小耿营村、王集村,高集镇后李村,文渠镇老街村,湍河街道槐树村,罗庄镇冯坡村,张楼乡茶庵村。 二、品质特征 邓州红薯呈长纺锤形,外形匀称,平均单重330克。薯皮紫红光滑,薯肉橘黄色。生食脆甜,熟食口感细腻,香甜绵软,营养丰富,每100克红薯含干物质26.3克、淀粉18.9克、粗蛋白
一、主要产地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纸房王村。 二、品质特征 丁营花生荚果长3.0~3.5厘米,宽1.4~1.7厘米,一果两粒,圆润饱满,网纹清晰;果仁皮色呈浅粉色,单粒约重1.0~1.23克。口感脆而不硬,香甜脆糯。每100克花生中含蛋白质(干基)23.8克、钙42毫克、锌3.1毫克,品质营养特征优于参照值。 三、环境优势 许昌市襄城县丁营乡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