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习近平2012年12月7日—11日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释义】 运用滋润药物治疗血虚燥热证;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疗,促进血脉流通;用中医调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的药物来巩固和恢复元气;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药物治疗筋骨损伤、骨折 脱臼。 【解读】 这句话化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释义】 老百姓以物质需求为第一位,吃饭是最主要的。 【解读】 “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a,遂取之b。庄公通焉c,崔子弑之d。 崔武子:崔杼,齐国大臣。棠姜:齐国棠公之妻。 取:同“娶”,娶妻。 庄公:齐庄公。通:私通。 弑():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崔武子见到棠姜觉得她很美,于是就娶了她。齐庄公和她私通,崔武子杀了齐庄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a,其人曰b:“死乎c?”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d?”曰:
司马迁曾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言道出了生死抉择之间的微妙与艰难。对于人们来说,死,或许只是刹那间的判断,并非是难事,然而如何在生死之间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考验。回望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晏婴晏平仲,便曾在这“死君难”与“不死君难”的生死抉择中犹疑徘徊,那么他为何最终选择了后者?这背后又经过怎样一番考量?《晏子不死君难》一文,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晏子
彩仗鞭春。鹅毛飞管,斗柄回寅a。拂面东风,虽然料峭,毕竟寒轻。 戴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不是今朝,有些残雪,先去踏青。 注释: a 斗柄回寅: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十二地支的寅位,即立 春点。 【评析】 吴琚,生卒年不详,字居父,号云壑,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南宋著名书法家。南宋高宗吴皇后之侄,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为人谦恭,不以戚畹自骄。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为官,以镇安军节度使留守
鲁迅先生曾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因此“劝那些认真的读者不要专凭选本和标点本为法宝来研究文学”,以防受限、受困于固有的诗人或作家印象。 说到杜甫,人们脑海中马上会浮现一位两鬓斑白、眉头深锁、面容清癯、忧国忧君忧民忧时的沧桑老者形象,马上会想起那些内容深厚、风力高昂、沉郁顿挫、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使我们不得怀挟偏见,随时随地都要讲公道正理,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要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动人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曲》第二十七句中自述云:“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是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还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
传说为夏禹治水纪功的《岣嵝碑》,又称为《夏碑》《禹碑》或《神禹碑》,可能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刻碑文了。关于《岣嵝碑》的来历,主要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在《吴越春秋》和《水经注》等古籍中对此均有记载。 根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史籍记载,相传四千多年前,夏禹出生在西羌石纽,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其父鲧受命治水九年毫无成效,受到严惩。于是夏禹接替父职,奉命率众治水,历经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