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地质复杂地形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植物研究所自1935年建所以来一直致力于摸清广西植物资源家底,在全区开展了广泛的野外调查,累计采集植物标本约60万份,建立了全区馆藏量最大的广西植物标本馆(IBK),联合区内外28家单位完成《广西植物志》全部六卷的编研出版工作。该套志书共收录广西维管植物307科、2 073属、9 051种(含种下等级),是
摘 要: 广西维管植物物种数量随着野外调查与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增加,也更具多样性。近25年来,关于广西维管植物新分类群(新种、新变种、新亚种和新变型等)的资料分散在各种出版物中,有必要及时整理和统计,从而全面展示其种类组成、物种分布、类群特色以及保护现状等,为广西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重要资源保障。该文通过广泛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校正,统计结果表明:(1)2000—2024年间报道的广西维管植物
摘 要: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有关植物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和范围,以及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目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该文论述了植物迁地保护的概念和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界定范围,讨论了最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受威胁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
摘 要: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凋落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等质量特征,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土壤分解者的种类与活性等。同时,该文还深入梳理了近些年来国
摘 要: 土壤微生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参与营养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产生深远影响。该文重点梳理了植被恢复、地质背景、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明了岩溶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该文还指出了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岩溶土壤团聚体层面微生物分布规律、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耦合关系、土壤微生物在碳氮循环中的作
摘 要: 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猕猴桃(Actinidia spp.)的精准育种提供了革命性工具。该文系统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猕猴桃性状改良中的多维应用及其策略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基因组资源(如中华猕猴桃端粒到端粒无间隙参考基因组)与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如无标记农杆菌转化系统),研究者在果实品质、抗病性及株型调控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靶向编辑AcNAC1、bZIP及MYB/bH
摘 要: 药食同源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天然资源,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综述了药食同源概念、分类与管理相关规定,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药食同源管理的差异,探讨了药食同源产品的范畴及其与药品的界限。总结了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分析了云南、贵州及广西等药食同源优势省(区)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优势显著,分布
摘 要: 维管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植物的系统分类、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和发表,为深入认识维管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介绍了维管植物质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多样性,并以寄生植物为例简述了质体基因组退化;回顾了当前主流的质体基因组的测序技术及组装策略,并探讨了获取标本DNA和特殊类群的质
摘 要: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殊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导致植物不产生雄配子或产生的雄配子无法正常受精,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CMS材料雄配子稳定败育的特性使其在杂交种商业化生产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降低了制种成本,提高了杂交种纯度。随着对CMS现象研究的深入,新的CMS材料通过各
摘 要: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0年以来发表的220篇文献,总结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植物地理分布变化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1 058种植物中地理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地理分布变化信息明确的仅有636种。(2)未来气候
摘 要: 为发现地枫皮中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anti-rheumatoid arthritis,anti-RA)功效的化合物,该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鉴定地枫皮的入血成分,通过检测入血成分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表观病症、关节炎指数、膝关节病理变化,以及对血清中MCP-1、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评价入血成分的抗RA活性,同时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抗RA活性化
摘 要: 六堡茶群体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Liupao’)是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料植物。为探索六堡茶群体种的遗传背景,特别是其系统发育和演化历史,该文对27份六堡茶群体种和5份突肋茶开展了浅层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六堡茶群体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歧进化时间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绿体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被分为距离较远的两组。一
摘 要: 脱水响应元件结合蛋白2(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 DREB2)是一种转录因子,在模式植物应答干旱、高盐和热激胁迫中起调控作用。然而,在适应喀斯特干热石山环境的文采报春苣苔(Primulina wentsaii)中,这些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筛选对干热双重胁迫联合响应的文采报春苣苔DREB2同源基因,可为苦苣苔抗逆种
摘 要: 樟科润楠属(Machilus Nees)植物为常绿乔木,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优势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属内分类和种间系统进化关系存在较大争议。为了解其可能的原因,该文选择12个同域分布的润楠属物种,采用72个叶绿体DNA序列片段和10个核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72个叶绿体DNA序列片段共44 025 bp的序列上仅有48个变异位点,多态性极低。(2) 10个核微
摘 要: 群落结构的恢复能力是判断人工混交林营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亚热带人工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恢复特征,该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2010年对杉木纯林进行皆伐并种植阔叶乡土树种后形成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20年在典型区域建设的7.92 hm2样地群落调查数据,计算了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径级结构和胸高断面积等指标。结果表明:(1)云勇林场样地在经过10年的自然恢复后,共有
摘 要: 为阐明藏药鸡蛋参 [植物松叶鸡蛋参(Codonopsis convolvulacea var. pinifolia)的根]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7 μm,2.1 mm × 150 mm)色谱柱,以0.1 mmol·L-1
摘 要: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并调查其殖居维管束植物的物种组成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来揭示露石微生境特征和环境因子与维管束植物丰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