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然而其碳储量动态变化却鲜有报道。该文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获取的WorldView-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地面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识别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反演并计算得到深圳福田红树林各优势群落面积。进一步,基于2017年、2020年和2023年3个时间段红树林群落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各优势群落碳储量,进而
摘 要: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
摘 要: 为探究保护区内对外来红树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人工林不采取剧烈扰动生境的皆伐措施,而通过间伐修枝处理使拉关木逐渐退出更替为乡土红树林的新途径的影响,该研究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拉关木林为研究区域,依托保护区对拉关木林进行间伐修枝,研究拉关木林间伐修枝的调控措施对恢复乡土红树群落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间伐修枝后拉关木残桩萌枝的无性繁殖削弱了处理
摘 要: 为探究氮(N)磷(P)养分梯度分别对滨海新围垦区植物表层(0~10 cm)细根(≤2 mm)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该实验以大叶女贞为试材,采用内生长土芯(体积196.25 cm3)施肥法对大叶女贞土壤表层(0~10 cm)的土芯分别进行氮、磷添加实验,分别设每穴0、1、3、5、7、9、11、13、15、17、20 g的施肥梯度,研究N、P养分分别对土壤表层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 要: 为了解在天然更新条件下3种不同生境的红鳞蒲桃幼苗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该文以广西滨海地区天然更新的当年生红鳞蒲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和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色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对环境因子进行方差分析(ANOVA)表明,3种不同生境间的光照强度差异极显著,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2)不同生境下幼苗叶片与根系的生理
摘 要: 为探究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及其代谢产物粗提物抑菌活性,该文采集防城港市珍珠湾和渔洲坪海草床9份盐生植物根际土壤进行研究,使用5种分离培养基,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通过PCR扩增和16S rR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可培养细菌发酵粗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
摘 要: 资源分配与养分策略是外来植物入侵性的重要体现。为探究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吸收利用策略以及与入侵性的关系,该研究以2种菊科入侵植物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入侵程度的植物构件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分析了植物各器官N、P分配格局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关
摘 要: 为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湖北省的入侵过程和影响因素,该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地踏查搜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分布点,借助ArcGIS对其历史分布动态进行模拟重建,并利用MaxEnt模型对其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呈不连续聚集分布,由早期的“跳跃式”入侵演变为由东向西北“渐进式”扩散,其中武汉、咸宁和宜昌中部地区
摘 要: 世界自然遗产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与差距仍不明晰。为此,该文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了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分布区中的保护空缺,旨在为未来筛选世界自然遗产地潜力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21年7月,世界自然遗产地共257项,有189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被列入到名录中,占总
摘 要: 为探讨地形对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嵌套设计法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调查了138个密林下样地共1 685个植物样方,通过嵌套方差分析与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林下灌草层植物生物量受地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之间,谷底的灌草层植物生物量高于坡上,坡上高于坡下(P<0.01);不同坡向之间,阴坡灌草层植物生物量低于阳坡及平地(P<0.01),后二者间
摘 要: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质、地貌的形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与整个青藏高原一脉相承。全省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7科、595属、3 558种。该研究在作者多年实地考察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对青海境内所有植物的科、属、种进行了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分析。结果表明:(1)吴征镒先生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的15个分布区类型在青海均有代表出现,体现出区系成分的丰富程度及其生态地
摘 要: 研究植物区系对植物资源保护及利用意义重大。祁连山地区作为生态过渡带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但该区植物区系组成尚未得到系统化整理。为保证物种名录的准确性,探究植物区系分布状况,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文献分散数据的搜集整理完成初步统计,利用植物标本信息进行校对以确定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祁连山地区共有维管植物1 952种,隶属108科527属,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44种,受威胁植物100种。(2
摘 要: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重点探究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阔叶林后土壤P组分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摘 要: 为探究环境干扰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于2018—2020年对香格里拉市3个退化程度[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的高寒草甸开展刈割试验,进而分析退化高寒草甸植物C、N、P含量、C∶N∶P和 N-P幂函数关系在不同刈割年限(0、1、2 a)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除莎草科P含量外,草甸植物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的C、N、P含量在退化程度间
摘 要: 确定合理的粒度是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为深入了解空间的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该研究基于2015年、2020年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 hm2森林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8种不同景观类型的各个景观指数在5~5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通过变异系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各项景观指数变化拐点选取最佳粒度。结果表明:(1)根据重要值分析得出,大样地
摘 要: 幼苗期是植物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森林自然更新的关键时期。为探究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幼苗组成、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分布,该研究以20 hm2监测样地为平台,通过对样地内450个1 m × 1 m样方连续4年(2019—2022年)的调查,分析树种幼苗的组成、新增和死亡季节动态、空间分布等。结果表明:(1)累计调查幼苗58种,2 928株,分属于26科42属。其中,新增幼苗81
摘 要: 为探讨不同胸径径级树木的水力性状变异格局,该研究以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优势乔木树种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6棵不同胸径(0<DBH≤9 cm)厚皮树的整枝(叶片和枝条)、叶片和枝条的导水率分布格局及其形态学特征,进而探讨这些性状在胸径径级(0<DBH≤3, 3<DBH≤6和6<DBH≤9 cm)间的变异格局。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