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纪事 (一)乔建中简介 落笔之初,首先需要介绍“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的主角乔建中。 乔建中,男。1941年生于陕西榆林,195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并且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于中国京剧院、山东省艺术馆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1985年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
“雅”与“俗”(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范畴和审美范畴。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的绪论中指出:“中国音乐美学史始终在讨论情与德(礼)的关系、声与度的关系、悲与美的关系、乐与政的关系、古与今(雅与郑)的关系。”[1]可见,雅俗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重要问题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雅俗作为观照文化艺术变迁的重要坐标,也是影响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
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对筝的文字记载可见于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筝即可用于伴奏,和以“筝歌”,成为“雅乐”“燕乐”,也常常用于独奏,成为直抒胸臆的“仁智之器”。历史不曾停滞,人们的音乐审美不断提高,筝经历了时代变革,音乐交融,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借鉴融合,
2002年2月10日,由英国电影制片人巴里·布劳顿执导的四集纪录片《俄罗斯音乐祭》(BBC All the Russias/BBC)[1]映入大众视野。该片从俄罗斯的圣歌和民间音乐的起源开始追溯,内容涵盖了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音乐遗产的介绍,一直延伸到当代先锋派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和索菲亚·古拜杜丽娜等的创作。
长久以来,中国当代作曲家都在探索如何从中西碰撞中抓住平衡点,如何在时代的需求以及人类对于开拓、丰富的追求下发出既彰显个性又和集体共鸣的中国声音。秦文琛一直在这条探索道路上“奋笔疾书”,大提琴无伴奏作品《遥》正是探索的一部分。《遥》是秦文琛在2020年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而作,并于2022年由大提琴家莫漠首演。这部作品从创作到首演中间有两年的“空白期”,时过境迁,尽管作品使用西洋乐器,乍听之下似乎有西
一、观戏缘起 2023年9月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中上演了几场传统地方戏,包括少数民族戏曲,其中就有阜新蒙古剧。早一段时间,在大连大学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辽西地区珍稀濒危剧种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也将阜新蒙古剧纳入其中;笔者通过参与授课、与学员交流以及到阜新实地调研、学习,对蒙古剧有了初步认识。 根据蒙古剧团李君团长介绍:目前排演蒙古剧的阜新县文体旅服务中心蒙古贞乌兰牧骑始建于1958年,半个多
彝族传统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情歌、山歌等类型。从唱腔上来看,彝族民歌主要流传四大腔,包括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从整体风格上看,彝族民歌具有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其中间杂多种表现形式,如白话、对唱曲子、跳弦等(集体歌舞)。在演唱中常运用真假嗓结合、
《人民音乐》作为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期刊,自1950年创刊以来几乎与新中国同向同行,是反映中国音乐发展的主流窗口。因此,回顾《人民音乐》1839篇“中外音乐交流”文献,总结其特点规律,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推进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应有裨益。 一、红色年华:1950年到1966年“中外音乐交流” 《人民音乐》自1950年创刊到1966年止,以339篇文献,呈现了232次中外音乐交流,从外交对象、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衍变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历经《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诗歌体裁,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19世纪末,正值世纪之交,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正式开启了中国近代文明。这一时期,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引入中国,歌曲创作大多采用外国曲调进行重新填词,即“旧曲新词”,中国作曲家自己创作出来的曲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西方乐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播广泛且盛久不衰。键盘乐器从管风琴开始,演奏者不断追求乐器的音乐表现力,后来出现了楔槌键琴(Clavichord)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等古钢琴,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社会逐渐变得世俗,人们希望键盘乐器不仅能播送音乐,更能发出如唱歌般地触动人心的声音。很快,顺应时代需求的钢琴产生了。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
一、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华彩介绍 奥地利音乐神童,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家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音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尤其是27首奏鸣曲以及幻想曲等其他小型作品,毫无疑问成为古典时期音乐启蒙的必学经典。除了对这个时期风格和作品演奏的掌握,创作思维的启发亦是研究莫扎特钢琴作品的精髓。特别是在学习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作曲家就在华彩部分留出大量空间,让演奏者
陆游的《钗头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词作,不仅在文学领域是专家们反复研讨的议题,还在翻译、教育、艺术等领域涌现了学多优秀研究成果。本文就艺术领域中根据词《钗头凤》创作而来的作品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琬》展开探讨。 一、《陆游与唐琬》作品简介 (一)曲作者介绍 筝曲《陆游与唐琬》由何占豪先生作曲,提到何占豪先生,大家一定不陌生,他与陈钢老师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是家喻户晓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被誉为“波兰现代音乐的奠基人”,曾出任华沙音乐学院教授与院长,是波兰继肖邦之后又一位永久载入史册的伟大作曲家。他的手稿经两次世界大战憾有遗失,流传于世的62部带编号作品,及未编号或未完成遗作,涉及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舞剧及声乐作品等,独具个人艺术魅力与创作风格。 希曼诺夫斯基一生作品超过三分之一与声乐有关,显出他对声乐创作有所偏爱。除了音乐家身份,
《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是汪立三先生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钢琴套曲,标题取自《诗经·小雅·鹤鸣》篇中的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品采用西方“序曲与赋格”形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中国性”的表达与书写,以期达到“攻玉”之境。诚如作曲家本人所言:这是一部“洋人写不出的赋格,这里熔铸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地山河,人生与梦想。” 一、《他山集》赋格曲对位技法研究 “赋格”,作为一种独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掀起燎原之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里,延安红色音乐以其朗朗上口的内容和节奏鲜明的曲调为全国有志青年指引了方向,激发了全民保家卫国的情怀。可以说,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与延安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革命必胜的信心密不可分。 当代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中,延安红色音乐文化从战争年代传承至今,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延安红色音乐是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与民族情感的有
闽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从传承和表达当地文化到参与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再到反映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闽南音乐在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闽南音乐与当地风俗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闽南音乐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福建南部乐风独特且鲜明,闽南音乐因其独特性和历史底蕴而广受赞誉。福建南部音乐因其独特风格与曲调享誉乐坛,其音
信阳因其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佳誉。信阳八县两区语言各有区别,对于曲艺也有着不同的说唱方式与演绎诠释。在做豫南大鼓书研究的时候就出现多个派别,新县、光山、息县、商城都不太一样。因此,既然都是章回说唱艺术,又是信阳非遗中的一大特色,那么豫南大鼓书与皮影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本文从发源、传播、表演形式、唱腔对豫南大鼓书与信阳皮影戏进行对比研究,方便更好地对信阳的传统艺术进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展现,也是彝族历史和生活的反映,特别是妇女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彝族婚嫁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本文对于婚嫁歌的传承方式提出了新的措施,旨在提高年轻人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婚
音乐培训机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提高其审美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但是音乐培训机构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不仅仅只是培养技巧,更重要的是音乐素养。但是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如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等。作者认为,音乐培训机构需要明确自身在社会培训中的定位,以更好地了解教学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才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以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音乐表达和音乐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然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具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以民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