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广大青年担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青年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理论认知和能力素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引我们以中
编者按:2024年11月30日,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发展论坛”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为主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新疆、黑龙江、山东、安徽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青年学者、大中小各学段青年学子、学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300余人齐聚一堂,充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改革开放历史与改革开放精神是两种不同的内容。前者是民众对改革开放记忆客观化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对改革开放集体记忆意义的建构。对于青年教育而言,学习前者,旨在更好更深刻理解后者。为使青年更好地从历史中认识精神,在话语供给方面设置共同议题、进行有效的话语转换、制造同意、形成话语间的融合等是有效之举。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神;集体记忆;文化认同;青年 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
摘 要:勇毅品质是新时代青年在完成历史责任与使命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青年勇毅品质的生成和实践彰显深刻的价值意蕴、符合青年发展的时代要求。青年勇毅品质在认知准备、情感互补、意志控制和行为实践四个主要环节的循环往复中实现基本生成,并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勇毅品质成为青年迎难而上必备的精神力量。因此,围绕新时代青年勇毅品质进行生成机理和培育实践路向的探索具
摘 要:青年奋斗精神蕴含着创新奋斗、艰苦奋斗、永久奋斗的价值内涵,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加强青年奋斗精神培育是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目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源动力。在“摆烂式”奋斗意识、“内卷化”奋斗环境、“滞后性”奋斗效能的影响下,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呈现出奋斗自觉不足、奋斗本领不强、奋斗信念动摇等问题表征。应从加强理论武装、优化资源供给、强化思想引领
摘 要: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数字社会转型过程中,在虚假需要、数字媒介、资本逻辑、社会根源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年价值取向出现迷失与困惑,主要表现为世俗化的理想信念、失范化的道德取向、病态化的审美取向以及倦怠化的人生取向。为此,要以主流价值引领青年价值取向觉醒,以法治手段规制数字技术运行有序,以综合能力彰显青年主体自觉自为,以多方力量保障青年自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是党领导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不仅科学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义与重要旨向,还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同时这一重要论述以一种原创性的贡献,继承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赓续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摘 要:短视频平台作为当下平台型媒体的流量高地,聚集了海量的用户与内容。具备公共属性的短视频平台治理问题被放大,尤其是青少年内容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研究以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UTAUT模型)为工具构建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促进条件四方面进行讨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和促进条件对“青少年模式”的使用
摘 要:“数字青年”出生并成长在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竞发的“数字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群体。数字时代整体性社会心态与网络化文化姿态的赓续发展,置“数字青年”于数字化中心和群体性边缘的位置,这种结构性依赖与矛盾性现状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数字青年”对社会现象及事物的现实态度,同时也映射了“数字青年”的青春精神、文化体验及其价值观。通过爬梳2014—2024年国
摘 要: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国内学界青年流行语研究成果,总结出与此前研究相比,近十年研究呈现出如下时代特征:第一,青年流行语研究走向多学科领域,语言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从不同视角对青年流行语现象展开解读。第二,青年流行语研究进入话语变迁与规律总结的反思性阶段,有关青年流行语流变的历史梳理、特征概括与规律总结等研究增多。第三,青年流行语研究日益注重“精细化”发展,网络流行语研究、话语整合分
摘 要:随着颜值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青年群体的颜值消费现象日益受到关注。青年的颜值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其多重根源。首先,从社会变迁的整个历程来考察,青年的颜值消费是随着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需要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审美需要也发生变化的结果。其次,从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来看,当代流行文化生产背后日益凸显的资本因素,流行文化所催生的新的审美标准以及
聚焦时代新人培养,讲好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4年11月23日,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思政课”分教指委、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四个讲清楚:讲清楚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讲清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讲清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讲清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理论渊源、方式方法、重大意义和青年责任。 第一,讲清楚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讲好新质生产力理论,从价值意蕴来看,是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必然要求,培养时代新人“新质素养”的客观要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潮澎湃的现实要求;从遵循原则来看,要以学情特点为切入点,以增强使命担当为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内容梳理为着力点;从实践路径来看,注
培育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等教育系统的配合与积极贡献。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在加强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第一,融入逻辑: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概论》课既是落实党中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课融入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体现。新质生
本专题教学立足高职学生学情特点,围绕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深化学生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在新技术新业态环境下树立奋斗动力与信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能一味讲解理论,要贴近学生关心、关切,同时要善于启发思考,加强课堂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将新质生产力理论学习和实践融入日常,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奋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基于此,以《概论》课为例,围绕教学方法选择、案例选取运用和学习效果检验等,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课程体系,增强理论关联度和历史纵深感,解决好为何讲、讲什么、怎么讲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讲:《概论》课讲授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的教学分析。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角度纵向把握讲解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翻阅中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德法》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更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并积极将新质生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牵引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要求。本专题教学设计对应《德法》课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40多年快速发展,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征程中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展现了一个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的过程。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始终走在时代潮头和实践前沿,因此可以从“深圳速度”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