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世界格局深刻变动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学科,已然成为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战略支撑。从中国区域国别学的背景与现状、困境与试炼、邻国成熟经验借鉴、远景期许、构建通途以及学科交叉跨界研析六个维度展开剖析,可以发现,中国区域国别学在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关键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借鉴日韩经验,中国区域国别学应深度推进跨学科研究,着力培育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以精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全球治理变革趋势,最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中国学术智慧与力量。
[摘要]区域国别学脱胎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与国际关系、世界史是构成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柱。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正史外国传”“反帝国主义研究”、外国问题研究、区域国别研究四个阶段;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需要摒弃旧有的“点线”思维束缚,关注朝鲜半岛的中继地位和媒介作用,把学科视野拓展为“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从传统的国别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今后应关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驳斥文明冲突言论,克服思维定势惯性,解决争议焦点问题,强化智库建设。
[摘要] 日本学者夫马进教授以朝鲜朝通信史元重举与燕行使洪大容为例,探讨清代中、日、朝鲜三国士人不同的“情”世界,认为朝鲜朝使者在日本与中国都与当地的文人保持着深厚的情谊,注意到中、日两国人为情流泪的情况,而朝鲜朝文人很少流泪,并认为朝鲜朝使臣这种极力抑制的精神来自“朱子学的精神”等。通过对当时中、朝、日人士交往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士人自古以来即有“生离死别”与“黯然销魂”的感情,他们在为朝鲜朝朋友送行时的泪眼,都是对这种离别文化下发自内心的自然反应;燕行使所交往的中国士人多为南方人,他们在心底隐藏着“双重的离别”,极易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以至“掩泣汍澜”;燕行使臣所感知到的中国士人“稍过”的离别泪眼,既是真诚的,也颇具表演性;朝鲜朝文人也具有丰富的感情,也经常泪眼濛濛,但很少当众流泪;朝鲜朝通信使在日本有着种族与文化的优越感,不屑于同日本人谈艺论学,只是机械、漠然地应付各种接待仪式。三国人士之流泪与否,与“朱子学的精神”等没有直接的关联。
[摘要] 《孝经》传入日本之后,受到了日本天皇以及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孝经》一度成为了日本宫廷之学,并且孝谦天皇下诏让每家都要收藏《孝经》一本并要精勤诵习,不断向国民推广《孝经》。日本政府以及学界在汲取《孝经》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日本本土化的“忠孝一本”思想。明治维新之后,1890年日本政府把“克忠克孝”融入日本的教育方针,“忠孝一本”成为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忠孝也成为了日本国民道德主要的德目。后来“忠孝一本”的国民道德教育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国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也被军国主义思潮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所歪曲,成为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和凝聚人心的思想工具。
[摘要] “全球枢纽国家”是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总目标,也是其外交话语的总括。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全球枢纽国家”战略。《尹锡悦政府120大国政课题》凸显了该战略的内涵。考察尹锡悦政府外交话语和外交实践,可分析“全球枢纽国家”战略的实施特点并对该战略进行评估。“全球枢纽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集中表现出韩国价值观外交和经济外交两大特点。该战略表面上取得了包括美日韩戴维营峰会的举办、韩国总统受邀参加北约峰会等成果,但实际上在地缘政治、地缘安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存在透支韩国战略力量的问题。“全球枢纽国家”战略导致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对立,进而恶化地区安全局势,并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摘要] 基于国家预算分析朝鲜当前经济建设方向和特点,对于预测朝鲜经济建设方向以及探索中朝经济合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2012年至2020年朝鲜国家预算数据和朝鲜内阁工作总结报告资料,阐述新时期朝鲜经济建设的方向和特点,可知其国家预算收入和支出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变化,并且对未来的经济建设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对预测朝鲜经济建设中心环节和方向,加强中朝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 朝鲜虽然试行了“圃田担当责任制”等农业改革措施,但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依然发展不充分。就农业领域而言,其核心管理模式依然是生产集体化、财产国有化。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朝鲜针对刚刚成型的农业协同化生产模式出台了一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包括对现有农业协同组合的整合以及增设“郡农业协同组合经营委员会”。前者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实现了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后者为国家管理农村提供了更高效的平台。二者为改造农村提供了全新的管理体系。时至今日,这一体系依旧在发挥作用。每个“里”的协同农场仍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单位,“郡农业协同组合经营委员会”也还在履行领导职能。
[摘要] 在新冠疫情影响深重、中美战略竞争激化、乌克兰危机深化、巴以冲突升级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针对本国供应链的脆弱,多次召开“经济安全保障会议”制定供应链保护政策,使得供应链布局发生了从“追求效率最优”向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转变。与此同时,日本还强化了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在经济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日本的供应链政策调整,使得中国可能面临高技术领域技术空缺、日企对华投资减少、中日供应链“脱钩”等风险。中国企业应在增强透明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创新水平以及加强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合作等方面,继续探索本国经济安全保障的可行路径。中日两国只有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供应链安全等问题,才能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
[摘要] 通过选取2005—2022年中日两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21个评价指标,使用MATLAB测算出两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从三个维度分析两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中日两国与其他27个贸易目标国面板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日两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对汽车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三个维度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整体上弱于日本;通过扩展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汽车产业竞争力对两国汽车出口贸易起正向促进作用。有鉴于此,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汽车产业的海外竞争力。
[摘要] 《於于野谭》是朝鲜古代最早继承前代笔记杂录传统的野谭集,其鬼类故事在叙事艺术方面对《太平广记》有诸多借鉴。在叙事空间方面,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历了顷刻间现世与阴间的空间跨越,此种进入冥界之途的设想,充分体现出了东方民族关于死亡世界构想的独特性。在叙事时间方面,两部作品遵循梦境与现实的时间交替融合,通过幻化时间与现实时间的二元映衬,营造一种意蕴和情感的张力场。在叙事视角上,两部作品均受到在中朝文学发展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史传文学的影响,遵循一定的“实录”精神,采用全知型史官式叙事方式。两部作品中的鬼故事不仅反映出了中朝两国的民间信仰体系和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在叙事艺术方面也展现了东亚文化的共通性。
[摘要]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晚于高丽朝后期便已成为海东文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朝鲜文人效仿《岳阳楼记》的书写艺术、推崇范公“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动了《岳阳楼记》在古代朝鲜的文学呈现。岳阳楼也由此成为朝鲜古代汉文学中难以忽视的审美参照物,诸多朝鲜半岛本土景观都被古代朝鲜文人拿来与中国岳阳楼“争美”。古代朝鲜文人以岳阳楼解读、评价、塑造朝鲜本土风景,从侧面印证了古代朝鲜文人深受范仲淹《岳阳楼记》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焦虑”的深层心理。
[摘要] 在中国,杞菊的意象经历了从先秦到唐宋的构建过程,朝鲜古代的杞菊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带有杞菊意象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的基调,但也有不同的侧重。杞菊与书酒的联系也合乎传统耕读传家思想。杞菊的意象建构由陆龟蒙首开,他阐发了杞菊的气节;苏轼在陆龟蒙的基础上阐发了“官厨杞菊”中“万物同一”的哲理;张栻发现了哲理背后深层次审美基础,即杞菊的中和之美;朝鲜古代文人卢守慎则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多欲在修行方面的阻碍。卢守慎《续续杞菊赋》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中国杞菊赋有多方面的接受,同时更加突出了杞菊在君子修身方面的理学意义。朱熹等理学家思想的传播也使杞菊文化深受朝鲜古代文人喜爱。
[摘要] 南汉纪是朝鲜朝后期文人,他的咏史汉诗虽然数量较少,仅存十余首,但内容丰富,是继李承休《帝王韵纪》后唯一一位全面吟咏中国史的朝鲜朝文人。其咏史汉诗体现了鲜明的正统观、尊明贬元倾向、天命史观等,呈现了独特的历史意蕴。这些作品以组诗的形式呈现,在叙事上力图按史书脉络书写,体量较大,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记述。从历史意识与叙事上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界对南汉纪作品研究的不足,并为跨文化研究提供范例。
[摘要] 古代朝鲜人早期吸收并改造“涨海”概念,以此描绘其所面临的海洋世界。而赵完壁等漂海人的经历及朝鲜古代使节借助中国媒介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对海洋世界的认知,使其不但逐步准确认知东海海域,而且沟通中国以南海域,将认知拓展到印度洋乃至大西洋等海域。其认知所反映的朝鲜半岛、日本到中国东部及南部沿海的交通可以纳入丝绸之路系统,称之“海上丝路东线”;同时,其中的深海航行离不开中国航海事业的带动,与大陆沿海浅海航行相辅相成,这有助于从朝鲜半岛这一侧面了解“海上丝路”和东亚海洋文明的历史内涵。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率所部在齐齐哈尔南部嫩江泰来段的铁路桥一带对入侵黑龙江省的日军予以迎头痛击,国内各大报均以大字标题报道。“江桥抗战”虽因寡不敌众而归于失败,但是仍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日本也从舆论战的立场出发,利用各种媒体工具进行反面宣传,以达到瓦解东北军民抗战决心的目的。以日本陆军省情报档案、《盛京时报》《中央日报》等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对马占山军的战斗经过、媒体关于“马占山之死”的争议及其真相的考察,可以识破日本炮制“击毙马占山”谣言的阴谋,洞悉该谣言破产的全过程。
[摘要]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战争形势严峻,志愿军伤亡巨大,而且美军不断轰炸吉林省边境地区并撒布细菌,对边境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作为重要边境城市的吉林省,积极开展卫生保障工作。一方面,吉林省建立后方医院,收容治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伤病员,设立接待站,接送伤病员,为来往的人员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吉林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省内国境卫生检疫工作的开展。吉林省卫生保障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保障了边境安全,改变了吉林省的城乡面貌,而且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吉林省的卫生保障工作虽然具有战时性,但是仍然能够总结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历史经验,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4年10月26日,由南昌大学、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朝鲜-韩国文学研究分会主办,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朝鲜-韩国文学研究分会2024年年会”在南昌大学举行。 南昌大学纪委书记万继锋出席会议并致辞。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美花做了题为《论朝鲜古代诗学中的核心范畴“象”》的演讲,山东大学教授尹允镇做了题为《中峰明本和忠宣王的交友与忠宣王的江南之行--兼及李齐贤的江南诗歌》的发言,华中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