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方语文学”是“东方学”的构成部分,是东方学的对象面与学科面的对立统一,是对“分支学科东方学”进行整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学科概念,是以“东方”为限定、以语言文本为基础并与“西方语文学”相对而言的人文学科。作为主体性范畴,“东方语文学”不是指东方各民族的“民族语文学”,而是指东方各国在语文学方面的相互翻译和相互研究,亦即具有东方区域性的语文学;作为对象性范畴,“东方语文学”意为“对于东方语文学的研究”,包括东方国家的相互研究,亦即“东方的东方语文学”,也包括西方国家对东方语文的研究,亦即“西方的东方语文学”。“东方语文学”的形成有两个契机:一是翻译,二是比较研究。通过翻译,原典文本成为翻译文本,民族语文学的文本成为“东方语文学”的文本;通过比较研究,“东方语文学”在求同辨异中显示其内在的关联性、整体性。与此相适应,“东方语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翻译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在吸收传统语文学并借鉴西方语文学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既独具特色又有普遍价值的中国的“东方语文学”理论体系。
[摘要]在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研究成为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的知识图谱分析为目标,系统耙梳国内外文献有关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归纳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内容,并提炼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可以为推进中国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有利于该学科的基础建设。
[摘要] 无论是强调同源性的影响研究,还是关注类同性的平行研究,抑或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基于东西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跨文化对话中的流变性而提出的变异研究,比较文学的理论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均需要“原典”。作为方法论的“原典”,超越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性和作为研究理念的观念性,上升至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层面,具有“原典性实证研究”“原典性类比研究”及“原典性变异研究”三重意义。
[摘要] 江户中期,日本通过与荷兰等欧洲国家的接触,视野渐趋朝向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崇拜感有所减弱。江户后期,日本人开始贬低清朝,抛弃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甚至提出了“侵略清朝论”。然而,从佐藤信渊的《存华挫狄论》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他对中国的态度由征服清朝转向了保全清朝。佐藤信渊在《存华挫狄论》中所指出的清朝应对鸦片侵略中的十六次“失策”存在误解,“保全清朝论”的实质是借助清朝遏制西方列强的侵略态势,进而维护日本自身利益。
[摘要] 元丽佛教交流是继隋唐之后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交流的又一高潮。高丽朝赴元的不仅有游学僧,亦有为元皇室抄写佛经的写经僧,以及由元朝皇帝指定或应大都高丽侨民的聘请在中国掌管与驻守寺庙的僧人,还有高丽本国到中国化缘的寺庙僧侣。同时,元赴高丽的人员除了僧侣之外,还有工匠、使臣等,其交流不仅仅是僧侣的弘法,还表现为更多的佛事活动。元丽佛教交流呈现出多样化形态。
[摘要] 朝贡制度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以朝贡贸易为基础,以君臣关系为表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形成的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独特的东亚交流秩序。朝贡体现出的是朝贡国对于宗主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承认,以及宗主国对于朝贡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权力的给予和让渡。朝贡制度所形成的承认秩序是具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是以差为序,是异质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手段和目的是和平的。朝贡制度延续千年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地域和时间内的有效性,而客观地评价这一支配东亚地区千年来的国际秩序对思考朝贡制度、当今国际秩序,以及中国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探索在高新技术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点。日本在传统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均拥有较高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这得益于该国实施的一系列高质量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近年来,日本政府利用多种新型官民合作基金,有效激活了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
[摘要] 在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健康发展即需要市场自我调节,同时也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在日本,由于企业规模存在差异,导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经历多次经济危机后,许多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甚至生存危机。这种发展困境在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当市场自我调节失效时,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对企业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这些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还能够活跃地区经济。在现代日本经济中,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干预,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企业的经营改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 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乏力,重重因素阻滞经贸合作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随着中日韩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形成了巨大的老龄消费市场。推动中日韩养老产业合作,有利于借鉴日韩在养老产业的成功经验,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分析中日韩三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与合作机遇,能够探寻出一条“一基础、二支撑、三领域”的产业合作路径。
[摘要]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全球生产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这种冲击经由价值链向全球资本市场传递,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深度衰退。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区域之一,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及蒙古国各国的支柱产业均面临供应链、产业链断链的风险。企业大规模停工停产、生产能力下降、进出口贸易减少、物流运输不畅、出入境人员受限等因素,使东北亚各国宏观经济均面临严峻挑战,区域价值链亟待重构。只有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优势,坚持政治与经济相互促进的原则,各国才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协定尽快落实生效,并充分发挥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才能在后疫情时代尽快形成一条健康完整的区域价值链。
[摘要] 出口导向战略是韩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发扬了韩国历任领导人重视“推销外交”的传统,以首脑外交为牵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军工、核电、基建等战略项目出口,主动出击拓展海外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尹锡悦政府把“经济外交”与“安全合作”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军工出口加深与伙伴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纽带关系,在中东、欧洲、东南亚等战略地区抢占阵地,布建据点,谋求扩大合作伙伴,不断提高韩国影响力,致力于成为“全球枢纽国家”的目标。但尹锡悦的“推销外交”外部环境存在变数,内部存在争议,成果落实尚有诸多制约因素,能否实现战略目标面临严峻考验。
[摘要] 经过多年的经营,韩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表现出重视文化产品、企业品牌和统一政策的战略偏好,呈现出组织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传播对象定位上的精确性,以及善于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国际社会高关注度等基本特征。这使得韩国的国家形象得到了持续改善,国际社会涉韩积极评价逐年增多,但也存在着传播内容比重失衡、易受政治问题干扰,以及传播效果地区差异明显等问题。中韩对外传播事业同为政府主导并直接参与,加之两国在历史文化上具有相似性且同属后发国家,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话语的转换以及传播受众的定位等方面,韩国的经验对中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要]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韩国20世纪中后期人口减少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叠加,导致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不断增多。为此,韩国于1982年开始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政策实施四十年来,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现阶段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摘要] 梁启超和金泽荣的诗歌都表现出民族主义的三种特质。第一是爱国之情与民族意识的融合。梁诗与金诗蕴含浓厚的爱国之情,但这种情感因融入了民族意识,而与中韩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有了本质区别。第二是归属情感的表达。民族成员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对祖国怀有情感上的归属。梁启超和金泽荣在诗歌中通过对思乡怀亲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志的书写,表现出内心的归属情感。第三是反抗色彩的体现。近代民族主义在遭遇外部列强侵略的过程中产生了反抗性特质,这种特质在梁诗与金诗中也得到了体现,二者的反抗对象虽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但其反抗目的却分别为变革维新与主权恢复。
[摘要] 朝鲜朝末期文人李建昌被誉为“丽韩九大散文家”之一,他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忠孝节义家风的濡染,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李建昌的散文作品中具有浓郁的儒家伦理思想,这可以从“忠孝节义”四个方面来阐释。具体而言,“忠”体现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奉献,“孝”体现了对父母和长辈的孝道与亲情,“节”体现了对气节和节操的崇尚与追求,“义”体现了对道义和秩序的信念与坚守。不仅如此,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李建昌始终竭力去践行“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思想。
[摘要] 朝鲜朝时期的汉文小说创作基于伦理及道德情感表述的需要,是作家伦理意图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中示教诲、阐幽隐,以有裨益于道德宣教为指向,如正统僭位、忠奸之别、义利取舍、善恶因果等话语,皆富有道德教诲的意图。结合朝鲜朝汉文小说的伦理叙事特点,从社会历史环境的伦理失序以及“情—理”冲突下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入手,可以解读隐藏在作品背后深层的教诲意图以及人物塑造中重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过程,并揭示出作品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典型的教诲价值。这不仅对理解朝鲜朝社会的伦理道德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朝鲜朝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摘要] 朝鲜朝韵书中汉字的声调旁点现象,是韩国汉语教育史中声调教学问题研究的重要域外语音文献佐证线索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中日朝(韩)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这一现象不断进行解读和考证,但研究的视角与结论却不尽相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发掘文献,可以进一步从韩国汉语教育史的视角梳理和分析这类旁点文献对汉语声调教学与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