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建设韧性城市 保障城市安全”,共有10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治理现代化对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要求、提高超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存在的障碍、党的韧性为中国特色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提升城市防涝能力中的作用、城市应急管理策略的制定、重庆城市生态韧性取得的成效等角度入手,分析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实践维度、提高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韧性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韧性城市建设
摘要:城市规模扩张给城市治理工作带来了难度,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聚集度高,设施量大密度高,小问题可能导致大事故,风险及事故的外溢性强,保障城市运行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城市治理紧紧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城市治理工作的需要,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应用新技术,强化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前瞻性是必然趋势。通过分析超特大城市加强智慧高效治理
摘要:韧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进行风险治理的重要理念。虽然韧性的学术概念来源于西方,但韧性并非西方社会所独有,如何基于中国国情开展韧性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百年党史下中国共产党的韧性发现,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练就了韧性品质,党的韧性为中国特色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引。基于党的韧性发展理念,城市韧性强调的是城市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人的韧性、经济韧性、工程韧性、社会韧性和生态韧性五位一体的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风险日益加剧,对城市防涝体系的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韧性城市理念为指导,分析我国城市雨洪现状,重点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探讨其在提升城市防涝能力中的关键作用。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城市防涝体系韧性提升的基本原则,涵盖全方位考量、多尺度统筹、多情景推演、全社会参与及全过程治理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NbS
摘要:基于演进韧性的视角构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以提升城市在灾害中的应对能力。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当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针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特点,提出涵盖组织能力、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初步构建评价体系。在权重计算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主观权重计算,并结合改进的熵权法进行客观权重计算,最终形成组合权重。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
摘要:重庆在生态环境质量治理、重要生态系统屏障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美化、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并加强工作力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重庆城市生态韧性仍需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尚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还有待加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还需进一步发力。从持续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持续扩绿增绿提升城乡绿
摘要:社区失灵常源于过度依赖外部支持的需求导向治理模式,它削弱了居民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影响了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相比之下,资产为本的治理模式通过有效利用社区内部资源,为提升社区可持续治理能力提供了更为稳健的途径。因此,本研究首先阐述西方社区资本理论的起源及其核心意义,强调其聚焦于社区内部资源与潜力的挖掘;其次,界定社区内部资本要素,并建立相应的测量评价体系;最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高效动员这些
摘要: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空间正义理论和城市集合理论,提出“治理场域—治理目标—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江苏省P市的案例考察、探究城市如何整合治理要素。研究发现,P市通过搭建公共空间治理平台,充分挖掘并发挥了政治、市场和社会三类要素的功能。治理要素的整合一方面通过关系驱动,重构要素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政治要素突出协同治理、市场要素突出开放共享、社会要素突出多
摘要: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进程中,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各领域发展影响深远,其中夜晚景观照明建设尤为关键。城市照明一方面需满足人民在夜间出行安全等实际需求,合理控制灯光要素以避免光污染;另一方面,也要契合人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对当地商业和文化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上海外滩景观照明对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意义非凡,既要彰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交融的底蕴,又在城市建设趋同的背景下凸显上海特色。
摘要:城市文化与商业融合对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城市文化与商业融合助力消费扩容提质的机制等相关问题。从效应机制来看,城市文化对消费的影响效应为城市文化与商业融合挖掘消费扩容提质效应奠定底层基础,城市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属性则为二者融合奠定可能性基础,消费升级、数智驱动、政策助推为二者融合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提供现实支撑,同时在效应的挖掘链路方面,基础效应、扩大效应、进化效
摘要:近年来,随着住房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之房价上涨预期逐渐减弱,“长期租房”甚至“终身租房”的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接受,租赁市场在住房消费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厘清住房租赁市场的供需关系,对于促进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职住平衡现状,从供求角度出发,研究上海市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分析租赁市场总体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推动城市住房租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