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路向,这一路向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自觉,让人们从个人精神世界的维度关注并反思所处当下之时代,进而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扬弃与现代化伴生的人的物化,重塑“物性”与“类性”双重统一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第二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从而探讨“人与自然是
摘 要: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关于活劳动的思想的重新理解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在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中,“活劳动”是指在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既保存价值又创造价值的劳动,因而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在生产智能化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机器具有了能够满足产品生产所需的智能性因素,从而能够代替生产工人成为活劳动的承担者,并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某些学者否认人工智
摘 要:劳伦斯·克拉德编辑出版了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提供了新视角。克拉德通过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与历史观上的思想差异,剖析了两人对辩证法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同时,克拉德指出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经历了从哲学人类学到经验人类学的转向,密切了马克思与人类学之间的联系。面对传统人类学亲理论而远实践、重抽象而薄辩证的状态,克拉德强调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的统一性,并试图以此为基
摘 要: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验证了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高新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
摘 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1年全国620个县域的数据,详细测度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其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县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村产业融合两条渠道实
摘 要: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支撑点,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总体竞争力待增强;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流通效率待提升;流通模式创新发展,流通组织重构待完善;数字金融强化风险识别,“数据孤岛”待突破;数字金融应用较为广泛,法治化建设亟须完善。在基于效率、新发展理念、产业特点视角阐释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文章
摘 要: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数实融合有效推动了碳排放强度下降,也能有效抑制碳排放总量,发挥了显著的降碳效应。不过,这种效应存在基于工业化和数字化两个维度的异质性。进一步,从要素配置优化、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揭示了数实融合发挥降碳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观察到数实融合能够强化资
摘 要: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满活力和勇于创新的主要成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面临一些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导致民营经济在实现技术突破、获取优质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上存在相应障碍。为了更好地落实民营经济的平等主体地位、稳定民营企业的发展预期和信心、优化营商环境,需坚定不移地
摘 要: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行政机关因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致使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进行监督的必要手段。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具有鲜明的法律监督属性,在运行过程中秉持行政优先的原则,在效力上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并独立于行政公益诉讼程序。检视当前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的实践,发现其存在约束效力不足、制发次数的非限定性、跟进监督机制不完善、与行政公益诉讼请求不衔接等
摘 要:社会治理变革本身是政策变化的产物和社会需要的反映,其呼唤法治方面的应对,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都在回应社会治理变化的趋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与制度指向。行政法主体理论实际是整个行政法理论的浓缩,有必要在行政法主体理论领域对社会治理变革展开回应。这种回应对行政行为模式、行政法律责任的定位有着起始的带动作用,从而迅速构建起“主体-权限-责任”的理论架构
摘 要:我国金融法律存在修改频率低、间隔长和幅度小等问题,导致法律供给及时性不足,法律与金融实践的适应性亟待提升。为解决上述突出问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建立金融定期修法制度,以适应金融实践发展需要。在构建与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定期修法制度的过程中,除镜鉴不同法系成熟金融市场国家修法经验外,还宜考虑我国当前金融法律体系的主要制度短板,特别是长期未更新的法律制度与快速
摘 要:以往学界常存在“金院本”的思维定势,即院本的兴衰发展仅局限于金,且从未发展成为戏曲,多数戏曲史著也无意为其提供向后叙述的空间。事实上,院本在元明之际已具备成熟戏曲之要素,虽约于明万历年间逐渐淡出主流视野,但其“遗形”却在明清戏曲中留存,概念的延伸也使其生命得到了另一层面的延续。金后“院本”史述的残缺主要受“金院本”的思维定势以及“杂剧”与“院本”含混的双重影响。院本研究应包含形态演进与概念
摘 要:“崇奇尚异”是晚明一股非常重要的文化风习,具体到戏曲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大量关于“奇”观念的反思与言说。和前代相比,晚明戏曲批评中的“奇”观念呈现鲜明的体系化、多元化、深入化等特征。通过对晚明戏曲批评资料的梳理,发现晚明戏曲的尚“奇”内涵主要包括戏曲题材之奇和戏曲写作之奇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题材之奇主要有事之奇、人之奇、情之奇三大类别,戏曲写作之奇又可细分为构思、境界、叙事、结构、语言这五
摘 要:就接受历程和现实境遇观之,郭澄清的小说《黑掌柜》在一众1960年代的“亚经典”文本中颇具典型性。借由研究者的诠释和权威文学选本的辑录,《黑掌柜》得以在“历史化”的道路上不断推进。创作主体的身份、小说生产的程式、叙事方式的翻新、文本内蕴的精神都参与到这一进程中,于不同阶段成为《黑掌柜》“历史化”的核心动力。同时,小说鲜明的时代标示性则构成其“历史化”的重要依据。至于当下,《黑掌柜》的影响力日
The “Second Integration”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Spiritual World of People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QI Si, Li Yuan Abstract: Chinese modernisation is the pursuit of people-oriented moder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