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保护河流生态、科学规范开发利用河流,从观念自觉、价值重塑和实践走向三重维度出发,深入探讨河流伦理的建构问题。在观念自觉维度,通过对国内外河流伦理发展的梳理,揭示了河流伦理的理论渊源,并进一步阐释了河流伦理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在价值重塑维度,分析了河流伦理在拓宽道德共同体边界、勾勒伦理价值新尺度和开辟人类责任新境界等方面的意义。在实践走向维度,提出了唤醒公众河流保护意识、完善河流保护治理体系和正确认识河流价值权利等建议,以期为河流伦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是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节水是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途径,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节水工作的重要手段。全面剖析了加强大型引调水工程受水区节水管控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以及探索推进受水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的措施及路径。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在节水制度建设、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水价水权改革、节水型社会建设、宣教科普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但在观念意识、管理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有待提升。为此,从公众参与、管理机制、指标体系、监管措施、科技支撑等5个维度提出节水管控制度落实的路径,并构建了涵盖综合节水、行业节水、节水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初步框架。研究成果可为加快构建受水区节水监管体系,促进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摘要:为研究荆江太平口逆流现象产生原因,分析了虎渡河控制站太平口水位站、弥陀寺水文站的监测数据,并结合上下游水位变化过程,采用函数拟合的方式构建了逆流流量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太平口逆流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长江干流荆江段水位骤降与洞庭湖的顶托。三峡水库调度导致长江干流荆江段水位骤降,虎渡河太平口站与弥陀寺站产生倒比降,为逆流创造了条件。不同水位级下弥陀寺水文站的流量与该站河相关系及太平口至弥陀寺水位落差等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可根据弥陀寺站逆流指标初步推算弥陀寺站逆流流量。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及区域水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撑。
摘要:为提高黄河上游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黄河干流上游龙羊峡以上断面为研究区域,基于唐乃玄(1956\~2021年)、玛曲(1959\~2021年)水文站长序列径流过程监测数据和黄河上游区域 1961~2020 年降水、气温实测网格监测数据,利用Mamn-Kendall变异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黄河干流上游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构建耦合降水、平均气温的气候弹性模型,通过计算径流对降水、气温的弹性系数,对黄河上游径流的变化成因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玛曲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在1989年左右发生了变异,变异前后均呈现增加趋势,但变异后径流量比变异前分别减少 8.08% , 9.7% ;唐乃亥水文站和玛曲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均在5\~15a的时间尺度上显示出明显的丰-枯交替变化;唐乃亥、玛曲水文站年径流变化量中,分别约有 69% 和 74% 的变化幅度可以归因于气象(降水和气温)变化。
摘要:为探讨熵值法和CRITIC法两种客观赋权方法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适用性,选取中国2020年各省区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和CRITIC法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对评价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熵值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差异较大,凸显了波动大的指标权重,而CRITIC法在考虑指标变异性的同时兼顾了相关性,权重分配更为均衡。两种方法在西藏、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评价排名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关键指标,应当被赋予更高的权重,熵值法能够更好地体现水资源承载力这一关键指标的重要性,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更为适用。
摘要:针对复杂的地质情况,不同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对同一地质情况所表现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不尽相同,导致地球物理测井综合解译存在困难,综合地球物理测井是以声波、电阻率、自然电位等测井方法为基础,系统分析不同方法的测试条件与物理场特征响应机制的综合探测方法。以某工程地质勘察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裂隙破碎带、薄互层、断层破碎带、岩性接触面等地质构造的综合地球物理测井信号变化规律,解析测井信号畸变原因,总结出综合测井解译原则以及判识不同地质构造类型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复杂地质目标的测井识别能力。对不同的探测目标,选择性地开展最优组合综合测井探测,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改善解译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摘要:针对人工方式开展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巡检工作存在作业安全风险大、人员到达困难、巡视效果不理想等难题,通过巡检设备自动化、地质灾害识别智能化和风险管理平台化的关键技术,研发了一套软硬件一体化的地质灾害智能巡检系统,并以西南某电站坝址区为例开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实现变形体裂缝、滑坡、被动防护网等地质灾害隐患的智能巡检,可大幅提高地质灾害巡检工作效率、降低地质灾害巡检工作风险、减少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成本、提升水电站防灾减灾能力。
摘要:为提高复杂排水隧洞环境下无人机巡检的效率和精度,提出了一种融合单线激光雷达与双目相机的多传感器融合无人机巡检系统。该系统通过自动识别偏航角和隧洞几何特征,实现无人机在复杂管道环境中的稳定导航和高效巡检。以湖北省宜昌市某水电站的排水隧洞为例开展试验,利用融合单线激光雷达与双目相机的无人机巡检系统进行巡检。结果表明: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无人机在飞行速度 1.5~2.0m/s 的条件下,位置误差保持在 20cm 以内;通过无人机采集的图像成功构建了高精度的隧洞点云模型,与传统无人机巡检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巡检精度和导航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水利水电工程中复杂隧洞的巡检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摘要: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时,快速准确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渗方案是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基于目前国内外抽水蓄能电站采用的防渗型式,归纳总结库盆防渗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各类防渗型式优缺点及适应条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方案分析,定量化确定最优方案,并对确定的防渗方案进行三维渗流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甘肃某抽水蓄能电站3种防渗方案的综合评分为全库盆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87.66分、全库盆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82.75分、全库盆土工膜防渗86.11分,最佳方案为全库盆沥青混凝土防渗方案,与实际选择的方案一致。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克服了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观性判断影响因子权重的弊端,能快速计算并推荐最佳防渗方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摘要: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筑堤土料料源为弱膨胀土,水稳定性差,通过对膨胀土掺水泥进行改性处理,堤防断面采用“金包银”形式,利用改性膨胀土包裹未处理的弱膨胀土,以隔绝内部弱膨胀土与大气环境的水气交换。为探究弱膨胀土改性后的物理特性以及改性土的填筑性能与效果,开展了改性膨胀土的室内土工试验与现场碾压特性试验,研究了关键物理特性的变化以及铺土厚度、碾压遍数、掺水泥灰比例等关键参数对压实度、含水率和沉降量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掺 4% 水泥灰有效降低了原土料的自由膨胀率,使改性弱膨胀土塑性指数、渗透系数均满足堤防“金包银”断面的设计目的,碾压参数取松铺厚度 30cm ,振动碾压6遍可满足填筑压实度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改性膨胀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在长距离特小断面面积隧洞施工中,风筒直径、风压和风量等受限于隧洞开挖断面面积,可能导致瓦斯稀释不及时,需开展水工隧洞通风对瓦斯气体稀释效果的研究。依托亭子口灌区工程,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现场实测,对出风口距离掌子面 15m 的特小断面隧洞通风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 隧洞风流在与掌子面撞击后形成规模和强度较大的涡流,瓦斯气体容易积聚在涡流外围,对气体排出起阻碍作用; ② 隧洞风流从风筒出风口出来后,达到稳定流态时与掌子面距离为 10m ,瓦斯气体在风流作用下稀释扩散后逐渐趋于稳定时,与掌子面距离为 12m ③ 经现场检测,瓦斯从掌子面处涌出时,掌子面拱顶是瓦斯最易积聚的地方,这与数值模拟结果大致相符。
摘要:为研究海底管道后挖沟整治效果,以舟山海域某海底管道为例,分析了海底管道后挖沟施工整治前后海床冲淤、管顶高程、管道状态变化情况与规律。结果表明:海床的冲淤现象会直接影响海底管道状态,海床冲刷是引起海底管道悬空的主要原因。经过后挖沟整治后进行为期4a的效果跟踪,发现管道沟内海床普遍自然回淤,管道埋深整体增加后趋于稳定,包括原本超长悬空段在内的管道段均稳定在掩埋状态,管顶高程在整治期间变小后再无明显改变。可以看出,后挖沟法是一种整治效果良好、适用于较长海底管道的长效整治措施,可以将管道埋设到稳定的海底层面、显著改善管道状态、降低悬空风险、提高管道安全性。
摘要:为解决库区边坡变形序列非线性强、波动复杂等问题,缓解传统方法预测精度低和响应迟缓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自注意力机制的库区边坡变形预测方法。利用TVF-EMD对边坡原始变形序列数据进行分解,取得不同的本征模态函数,提取出趋势项特征信号,并将变形序列有效分解为趋势项和波动项。利用LSTM结合自注意力机制对波动项的序列数据进行建模,多项式拟合对趋势项进行预测,通过关联度分析与均匀分布实验,确定高相关度因子与最优输入步长,以增强模型的预测精度,将趋势项和波动项的预测值相加后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以四川毛尔盖水库安置点边坡的监测数据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当输入步长为4时,模型的均方误差降至1.53,决定系数达0.963,显著提升了预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库区边坡变形预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降低混凝土坝在侵彻爆炸作用下的损伤,对于水电站大的安全建设及运行十分重要。以西藏忠玉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为例,基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LS-DYNA建立了三维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爆破的数值计算模型,对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抗爆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混凝土,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可有效抑制损伤的形成,使损伤占比降低 11.16% 。在同一测点处,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有效应力为 42MPa ,相较普通混凝土的 75MPa 降低了 44% ;同时,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振动峰值速度平均降低 45.93%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抗爆性能。
摘要:为探究天然火山灰和磷渣粉与粉煤灰的相容性、中热水泥的适应性,分别采用天然火山灰和磷渣粉单掺、天然火山灰或磷渣粉与粉煤灰复掺的方案制备中热水泥水工混凝土,研究复合胶凝材料水工混凝土的力学强度、变形性能、干缩特性和抗冻融破坏能力。结果表明:在总掺量为 25% 的情况下,天然火山灰和磷渣粉单掺、天然火山灰或磷渣粉与粉煤灰复掺均可制备出性能满足要求的C30F200水工混凝土;同强度等级条件下,掺磷渣粉水工混凝土和掺天然火山灰水工混凝土的力学强度、变形性能和抗冻融破坏能力基本相当,但掺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干缩率略高于掺磷渣粉水工混凝土。天然火山灰的火山灰活性不及磷渣粉,对水工混凝土后期强度的改善效果比较有限,建议天然火山灰和粉煤灰或磷渣粉复掺使用。
摘要:为探究三峡水库坝区底泥微生物的情况,揭示其生态功能与环境响应特征,于2024年5\~6月对大坝周边5个地区进行微生物采样与调查,采集了50个河道底泥样品,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依次为细菌 > 古菌 > 真菌,细菌群落主要以热变形菌门为主,古菌群落则以假单胞菌门为主,而真菌群落中以毛霉门丰度最高;含水率(SW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影响古菌和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而SWC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为显著;底泥微生物细菌群落在河道生态系统中可能发挥着比真菌和古菌群落更大的作用。
摘要:为了揭示极端干旱事件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情况的影响,以2022年长江流域极端干旱事件为例,借助降雨距平百分比评估 2021~2023 年逐月降水变化辨识干旱事件历程,并运用生态流量保证率、未达标断面百分比等指标深入分析干旱对生态流量达标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干旱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流量达标情况显著下降,且其影响进程与干旱进程不同步,存在2个月的滞时。干旱事件影响期间,长江流域生态流量未达标区域显著扩大,涉及数十个子流域,各流域未达标断面数量达到监测断面总数的 50% 以上,出现大范围生态流量不达标情况。研究成果揭示了干旱事件对长江流域生态流量达标情况时空特征的影响,可为流域管理提供支撑。
摘要:为确定合理的水库移民生产安置方式,解决移民生计恢复问题,利用浙江省淳安县秋口水库建设征地范围内3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建立了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定量方式对秋口水库移民生产安置意愿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是否已参加社保、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耕地面积、所在区域、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等因素均对移民生产安置意愿有显著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制定科学的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提供相关参考。
摘要:为解决传统抽水蓄能电站选址时人工勘察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且难以辨认地物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rcGIS和奥维地图的实物指标分类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实现正常蓄水位比选及水库淹没区三维模拟等功能,并以新龙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 ① 淹没区涉及实物指标以林地为主,且不涉及人口、房屋及重大专项设施; ② 上、下库初拟的正常蓄水位方案涉及的实物指标种类一致,数量随着水位上升而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 ③ 下库 3497m 及上库 4140m 正常蓄水位方案均能够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及其他敏感区域,且水库淹没对坡岸人口聚居地影响微弱。利用奥维卫星影像地图和ArcGIS地理分析、计算及可视化等功能能够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运用和转化,对多种规划方案涉及实物指标进行比选,同时可为正常蓄水位和施工布置的初步选择提供参考,提高了选址及规划工作效率。
摘要:为实现土方开挖施工质量精细化控制,利用卫星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不改变挖掘机机械结构的土方开挖施工质量控制系统,并将该控制系统应用到安徽省江巷水库挖库垫地工程中。结果表明:安装该控制系统的挖掘机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可为驾驶员提供实时引导、纠偏功能;在没有施工技术员辅助测量的情况下,运用该系统可简化土方开挖施工中高程控制、坡度控制的施工流程,降低开挖施工难度,使开挖作业基本做到一次成型,并实时监测已开挖区域的土方开挖方量,提高施工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土方开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美国投入2.55亿美元用于圣路易斯大坝第二阶段安全改造 美国垦务局与西北建筑公司(NWConstruction)签署了一份2.55亿美元的合同,将开展圣路易斯(SanLuis)大坝第二阶段安全改造工程建设。该工程旨在保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来供水可靠性,保护社区和生态系统安全。 圣路易斯大坝位于圣华金(SanJoaquin)河谷的西侧,建于1967年,是中央河谷工程和加州调水工程的一部分。圣路易
南亚三角洲利用地下水灌溉的不可持续性研究 NatureSustainability Published:16May2025 DOI:10.1038/s41893-025-01566-0 南亚地区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在旱季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季风期促进该地区地表水对含水层的补给。利用基于数据驱动的综合模拟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不可持续,其对地表淡水资源的负面影响超过
成果概况 长岩实景三维地质编录系统由长江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针对传统地质编录工作人工依赖性强、现场作业风险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运用激光点云与全景影像同步采集及融合技术快速构建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精准还原工程现场地质信息;引入并优化计算机图像处理与点云分割算法,基于二、三维数据的交互式分析提取地质点、结构面、岩性界线等地质要素并自动量测产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十余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编
中国特色的蓄滞洪区移民政策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以往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展的移民活动,主动将不安全区域群众搬迁至安全区域,是政府管理职能模式的创新,可以规避灾后移民带来的巨大社会难题。实施蓄滞洪区移民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府从“因灾移民”向“因险移民”观念和策略的转变。 在坚持移民自愿前提下,有计划地减少生活在蓄滞洪区土地上的人口数量是中国蓄滞洪区长期发展的目标。鼓励蓄滞洪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