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级水网对完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骨干网络构建、多维协同融合和网络管护体系等3个方面分析市级水网规划建设总体思路。提出了基于水网建设需求分析策略:从水系网络角度梳理现状和问题,注重结合不同行业的需求,注重突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要求等。以安徽省芜湖市水网建设为例,阐述了水网的建设基础、总体布局、建设思路。结果表明:安徽省芜湖市从筑牢挡泄兼筹、安全可靠的防洪保安网,织密节约高效、互联互通的供水保障网,保护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河湖网,打造智能高效、功能完备的智慧管理网等方面构建水网体系,能够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摘要: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手段,在协调区域发展和流域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国近年来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流域生态统筹治理,改善了全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了流域协调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例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法律效力尚待明确,生态保护补偿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进而影响整体治理协同效能;同时,公众参与的程度有待提升,以及法定补偿标准尚缺乏清晰界定。基于此,应在对协议性质明确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转化适用;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多层次合作立法模式的构建;将协议纳入政府主动信息公开范畴,完善公众参与程序;因地制宜采用pH值、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等指数设置考核标准。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促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
摘要:因受闸门启闭、潮汐、行洪等因素影响,感潮河段闸坝的流量计算较复杂,为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以沿江口门常熟市望虞闸为例,基于一潮推流法,提出一潮两高法来计算感潮河段闸坝的引排水量。该方法利用(波高 + 同一潮最高水位),与一潮平均流量建立直线相关关系计算引排水量。结果表明:基于苏州沿江地区望虞闸站 2017~2019 年度实测潮次资料,一潮两高法建立的相关关系通过三项检验,相关关系可靠,引排水量定线精度和相对误差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此种方法可适用于不按一潮引排水等非正常情况的引排水量计算,简化了定线难度,可为感潮河段闸坝水文站的引排水量推算、统计提供参考。
摘要:为系统分析东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计算 2005~2022 年东江流域及其主要城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并选取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数、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及主要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用水结构逐渐由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别均衡用水向“稳农业、精工业、重生活、保生态”的方向转变。水资源总体呈生态盈余,但水资源生态压力从上游到下游递增,下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已接近临界状态。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程度与用水效率逐年提升,并呈下游显著优于中上游的空间格局。东江流域通过水量调度协调了上下游水资源供需关系,进行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再分配。研究成果可为东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为了实现侧扫声呐海底线的高效、准确提取,基于侧扫声呐成像机理和工作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对称性原则的侧扫声呐海底线快速提取方法。基于UNet网络结构,构建考虑海底线对称性原则的损失函数,使用Loss函数计算左右舷海底线的提取差异,使模型学习海底线的对称性分布特征,实现侧扫声呐海底线准确、高效、自动化提取。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海底线分割精度为 97.5% ,在各类复杂的水下环境中,均能实现海底线准确高效的自动化提取。
摘要:台风“贝碧嘉”为1949年以来正面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为分析台风期间黄浦江干流高潮位增水水情特征,根据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贝碧嘉”台风特征参数对长江口、杭州湾风暴潮增水影响,计算了本地降雨产水和黄浦江上游来水量。结果表明:台风正面登陆上海后,强风低气压持续 4,24h ,与长江口高潮时重合,叠加形成高潮位增水效应,使黄浦江高潮位增水创历史新高;台风风圈正面登陆上海,长江口持续北至东北强风致使风暴增水严重,杭州湾风速相对较小且风向为西风,增水优势不明显;黄浦江上游前期来水多、底水高,叠加长江口潮动力上溯和强降雨产汇流,抬升了黄浦江干流潮(水)位。分析成果可为上海风暴潮增水影响规律研究提供支撑。
摘要:为建立岩溶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隧洞涌水预测方法,以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深埋长隧洞为例,结合地层结构、岩性组合、地貌特征等因素,研究该工程区内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在勘察期引入“分水岭地带存在弱岩溶化地块”“岩溶发育强度垂直分带”等理论,并应用地质遥感、EH4 测深技术、孔深勘探、高压压水、微水试验及综合测井等综合勘察手段,优化线路选择,最大限度规避岩溶发育区,并基本查明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结果表明:隧洞从更靠近地下分水岭部位穿越,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弱,能最大限度降低岩溶地下水疏干风险,减轻对丽江、剑川、鹤庆盆地地下水环境影响;通过预测隧洞涌水量的大小,合理评价涌突水对工程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程度,为工程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线性工程在岩溶化地层中选线与水文地质勘察提供参考。
摘要:瞬变电磁法在隧洞超前探测中应用广泛,但使用磁偶源的近似公式计算多匝小回线的视电阻率时,结果与真实电阻率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隧洞施工安全。为探讨视电阻率偏低的原因,基于瞬变电磁原理,利用Simulink等效电路进行仿真。将等效电路分为发射源、发射装置、地下介质和接收装置4个模块,输入参数为设备的电感、电容和电阻值,响应为接收信号。结果表明:回线边长减小会导致电感与电阻比值增大,进而使视电阻率偏低;而在常用的 2m 边长小回线中,当匝数为5\~8时,电感与电阻比值最小,计算出的视电阻率最接近真实值,表明视电阻率偏低与回线的电学特性密切相关。
摘要:为反演人类活动对加沙地区地表形变的影响,通过SBAS-InSAR技术分析2020\~2024年的Senti-nel-1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加沙地区在不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表形变响应。结果表明:在2019年巴勒斯坦、以色列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后,加沙地区地表形变趋于稳定,但在2021年5月后,地表形变因双方冲突而显著加剧,最大形变量达到 102.81mm/a ;地表形变量与建筑物毁损总面积、导弹弹坑总数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农业用地消失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研究结果证实了人类社会活动与地表变化之间的经验关系,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为确保复杂施工环境下泵闸工程深基坑开挖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运用MIDASGTS/NX二维数值模拟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及其对围护结构的影响,并与技术规范值及区域工程经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坑设计方案采用的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满足工程要求,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围护体顶部;最大地表沉降值为 11.5mm ,发生在距离基坑边线 11m 处,然后逐渐减小;受到大面积卸载及地面荷载因素影响,桩间土隆起值较大,最大达到 45.9mm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况下的泵闸工程基坑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为研究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断层破碎带区域围岩变形特征并优化围岩加固方式,选取浙江磐安抽水蓄能地下洞室群,依据前期地质勘察资料,结合现场围岩钻孔摄像测试,确定断层破碎带区域围岩裂缝分布,提出预应力锚杆 + 砂浆锚杆 + 钢纤维混凝土喷层 + 拱形钢板的主被动联合支护方案。采用FLAC3D6.0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地下洞室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毛洞和不同支护工况下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特征。结果表明:主被动联合支护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断层破碎带区域顶拱的沉降,减小开挖过程围岩的大变形,并保证大型地下洞室的长期安全与稳定。
摘要:强夯法是提高路基填土密实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对夯击效果的检验是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针对成都平原天府国际赛道工程的典型砂土与红层泥岩碎石混合填土回填强夯地基,开展了2种不同能级的强夯现场试验,以面波试验方法评价了强夯加固效果。采用锤击激振及场地设置3条测试路径的方式,对夯击前后的填土进行了波速测试,分析了强夯前后地基土的剪切波速与卓越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主夯0 4000kN?m) 和满夯 (1500kN?m) 夯击后,场地卓越周期降低了 32.40% ,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增大了23.78% ,场地土体的工程类型由中软土提升为中硬土,夯击加固效果明显;该地区可塑粉质黏土地基上的该类土-石混合填土的有效加固深度为 7.0~8.5m ;修正了适用于该填土的Menard有效加固深度经验公式,修正系数取值为 0.116 0~0.149 3 。
摘要:水利枢纽电站尾水出口往往与泄洪建筑物相邻布置,泄洪会造成水电站尾水位波动较大,影响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搭建了水电站机组输水系统模型,探讨了尾水位波动对机组运行的影响,分析了尾水位波动引起的脉动压力在尾水洞内的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泄洪造成的水位波动会在电站尾水洞中引起脉动压力的波动,这种压力波动传递至尾水管时波幅沿程不会衰减,在一定波动频率的条件下还会出现明显增益;水轮机转速受尾水位波动影响不明显。
摘要:为探究水泵水轮机及其部件的水力激振对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和厂房振动的影响,对国内部分已完工的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导水机构、无叶区、转轮室、尾水管等区域的水力激振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归纳水力激振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结果表明:水力激振主要由转轮与导叶的动静干涉、空化涡带及进水球阀密封老化等现象造成,为避免此类现象,可采取优化水泵水轮机的水力设计、优化水电站厂房的结构设计、减少电站水头变幅、定时更换进水球阀工作密封等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抽水蓄能电站的机组运行可靠性提供参考。
摘要:为研究InSAR技术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调研相关文献,梳理目前常用 SAR影像的基本信息,归纳各InSAR技术方法并总结其基本特点。从实际应用层面,分析InSAR技术在水库坝体、库区边坡、堤防、水工建筑物及水利工程基础等多个领域的变形监测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InSAR技术在长距离地下输水管线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InSAR技术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领域存在以下关键问题: ① 水位波动导致水利工程水下部分成为监测盲区; ② 复杂地形下DEM精度不足,SAR影像几何畸变(如叠掩、阴影),影响数据可靠性; ③ 大气延迟误差制约长时序监测的稳定性; ④ 地下输水管线面临三维变形反演困难、低相干区信号失效及土壤特性干扰等挑战。随着SAR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InSAR技术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深入并可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为提高南汀河污染防治水平,利用数理统计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1975\~2023年氨氮浓度时空演变特征,用Pearson相关法结合社会环境变化综合分析影响氨氮浓度演变成因。结果表明:南汀河氨氮浓度在20世纪80\~90年代为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上游变化趋势呈现2000\~2011年上升、2011\~2017年下降、2017\~2023年相对稳定,下游在2000\~2023年为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上下游氨氮浓度均为最低,上游在21世纪10年代、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氨氮浓度最高;不同年代氨氮浓度呈上游高于下游,年内丰、平、枯水期上游高于下游的特征。20世纪 80~90 年代,氨氮浓度随含沙量增加而上升,进入21世纪,上游氨氮浓度随降水量、流量减少和城区生活工业污水直排量增加而上升,下游随流量、降水量、泥沙含量减少而降低。
摘要:为探究江苏东姜黄河水质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来源,选取了 2022~2023 年东姜黄河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对东姜黄河不同时期水质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 东姜黄河水质汛期偏差,年均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浊度、 .TP 和 NH3-N 浓度较非汛期增加,DO, CODMn cosΩ , BOD5 与TN浓度较非汛期有所下降;不同时期水质指标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非汛期DO和 CODMn ,COD, BOD5 三者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汛期DO与 CODMn ,COD, BOD5 相关性不足。 ② 非汛期城镇生活源 + 工业污染源对COD,DO和 BOD5 的绝对贡献率较大,分别为 66.94% , 53.70% , 52.55% :水产养殖源对TP的绝对贡献率为 46.51% 。汛期城镇面源对COD, CODMn 和 BOD5 有较高的绝对贡献率,分别为 84.46% 51.87% 和 49.22% ;农业面源对TP的绝对贡献率较大,为 51.84% 。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东姜黄河汛期水质主要受城镇面源、农业面源的影响;非汛期主要受城镇生活源 + 工业污染源、水产养殖源的影响。因此,当前东姜黄河的水资源保护需完善污水管网设施,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及企业污水的排放、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水产养殖污染的有效管控等。
摘要:为研究小流域治理促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以及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鄂西北山区的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探讨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与成效。通过分析茅塔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污染现状以及治理措施,总结出分布式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脱氮沟模式、水源涵养“以菜净水、生态种养”模式、城区支沟“沟、岸、户”同治模式、农村生活垃圾“两类四分法”模式、以天然气替代柴薪模式和盘活生态资源流域景区化模式等治理模式。实践结果表明:以上治理模式不仅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促进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为加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需要科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高质量建设,构建有效的措施体系。通过概述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演变过程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山水林田草居宣”措施体系,并基于该体系构建多维度效益评估模型,厘清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估算方法。以重庆市永川区瓦子铺小流域为例,通过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的“山”“水”“林”“田”"草”“居”"宣”综合治理,实现了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讨中国南方水质型缺水地区再生水生态补水的环境效益与水质提升策略,以温州市丰门河水系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11构建了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模拟了再生水生态补水对氨氮等关键指标的影响。同时,基于环境效益评估,量化了再生水生态补水的污染物削减、电耗节约、温室气体减排等效益,并提出了再生水生态补水的建议和策略。结果表明:再生水生态补水可有效降低河道氨氮浓度,综合补水方案下河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氨氮浓度平均改善率超过 50% ;再生水生态补水削减氨氮排放 193.5kg/d ,节约电耗7980( ,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32Vd 提出构建多维度水质改善体系、开展环境效应与风险评估以及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耦合分析等再生水生态补水建议和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南方水质型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为深入了解河湖真实的健康状态,实施更好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基于层次分析法选取“盆”“水”、生物和社会服务4个准则层的12项指标,对广东省阳江市三合河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三合河综合得分为70.6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生物准则层得分低,仅为15.1分,“盆”“水”和社会服务功能准则层得分分别为75.7,84.2分和89.7分。评价表明三合河生物多样性较差,鱼类多样性指数和外来物种入侵是影响三合河河流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评价结果,建议加强立法执法,实施增殖放流,治理入侵物种,以提升三合河的生态健康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河流的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北欧国家经历几十年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 北欧国家正在遭遇罕见的热浪袭击,芬兰、挪威和瑞典的气温都打破了历史纪录。 芬兰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芬兰气象研究所(FMI)表示,截至2025年8月2日,连续22天气温超过 30cC 。芬兰的变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该国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3.4∘C 。 与此同时,挪威夏季的平均气温通常在 13~18∘C ,
极端洪水对河道潜在侵蚀风险的影响研究 Nature Volume644,Pages391-397 DOI:10.1038/s41586-025-09305-3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的发生频率与强度预计都会增加。洪水造成的淹没灾害不仅会带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还会形成岸坡失稳与河床侵蚀,威胁基础设施安全,目前相关研究仍然不足。通常采用的防洪工程措施包括堤防加固与河道拓宽等。2021年欧洲默
数字李生水工程运行管理系统由自主研发。系统面向水库大坝、引调水 等水利工程对象,围绕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工程安全、巡查管护、日常管理等核心业务,在工程防洪、供水、灌 溉、生态、发电多目标优化调度以及工程安全智能分析预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支撑水工程现代化矩阵管理。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发表论文3篇,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 技术创新 研发多目标调度模型,提升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沟道侵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伴随着沟道侵蚀,陡坎在黄土源区沟道和淤地坝溃口等处广泛发育,是一种重要的沟床地貌形态,在地貌演变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关于黄土源区陡坎发育的物理机制和水沙调控作用的研究较少,对于人工陡坎淤地坝拦沙失效现象及溃决后库区泥沙释放过程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将自然与人工陡坎纳入统一物理力学框架,通过野外测量获得了黄土高原周期性陡坎的形貌数据,结合水跃型陡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