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雪落昆仑,山峦一片静谧。长驱的漠风,沿着万里铁道,扬起雪花,风笛声声,拉长着记忆。 夜深人静,穿着防护服的苏磊背着工具包,与大伙儿一起走在收工回来的路上,穿过东喀尔站台,他忍不住放慢着脚步,原本不长的路,仿佛走出了一生的漫长。 再过些日子,苏磊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回首往昔,他与这片土地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雪山巍峨,见证了他从一个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铁路工人。 当年,刚入
我在铁路电务系统工作了二十年。 创作这篇以雪域高原女信号工长为主人公的小说,我的内心充满对在艰苦环境下,默默坚守与奉献的铁路女职工的敬意。文中,女主角对工作的敬业、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这篇作品的核心动力。 高原地带,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美丽的诗与远方。而于铁路人而言,则是一片用一生去守护的热土。 来自青海的年轻姑娘秦雪莲,被派往偏远的东喀尔信号工区担任信号工长一职,她带领工友长年
王教授从省城农科院退休后,日子就像那缓慢流淌的溪水,平淡而宁静。养花,那一朵朵娇艳的花儿在阳光下绽放,似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看书,字里行间仿佛藏着另一个世界,让他沉醉其中;翻翻手机,窥探着外面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可时间一长,这日子就生出了无聊,如同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波澜。 一日,王教授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画面中那熟悉的家乡老屋湾陡然闯入眼帘。山,绿得那般浓郁,仿佛是大自然倾洒了无尽的颜料;
一 嘎查达(村主任)打来电话,通知布日古德和班布尔,代表嘎查(村)参加苏木(乡)的那达慕大会。布日古德参加赛马项目的走马比赛;班布尔参加摔跤项目少年组的比赛。今年苏木的那达慕大会就在夏牧场举行。 苏木达也打来电话,希望爷孙俩为苏木争光,争取代表旗去市里、省里参赛。 布日古德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就满口答应了下来。可是,挂了电话就感到有些草率,还没有征得老白马的同意啊。 老白马都二十八九岁了,
从济南站上车后,张山把父亲扶坐到靠窗的位置上坐下来。父亲像个听话的孩子,坐那儿一动不动。列车启动了,父亲的目光很不情愿地从儿子脸上移开,投向了窗外。 列车不是在两山夹峙的窄缝间穿行,就是在桥梁上、隧道里通过。从空中俯视,扭动的列车像一根深绿色的线在山川河流上游走,连接着三山五岭,也像一串蓝色的精灵在山间密林里奔跑。 张山的身子紧贴父亲,右手臂绕过去挽住父亲的右肩头。“爸——”他指着窗外说,“这
花墙下埋了一包东西,可瑶亲眼看见是邻居文鹏埋下的。 奶奶生前种的蔷薇花像流落在这里的仙子,忘情地宿醉,侵占了这一面墙。每年夏天,蔷薇花墙都美得不可言喻,明艳的粉打扮了全身,通体看不见墙的痕迹,中间还有些许黄和玫红色,宛如一袭华丽的嫁衣。 可瑶喜欢在这里发呆,没人打扰的话,能一整天不动地方。 她也爱拿着书,坐在这里静静地看,那个藤椅是她最忠实的伙伴。 那天,她听到墙那边有动静,她踩着凳子,扒
见到单杏花前,已经在很多场合熟识她的名字:各大报纸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央视春晚舞台的最美榜样……提起与人们出行息息相关的铁路12306,老百姓街头巷议的话题里更是离不开这位“团魂”。金秋满园的时节,怀着满心期待,我与这位铁路科研工作者面对面。初次相识,单杏花从资料上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转化为眼前一位典型的南方女子,个子不高,齐耳
油市塘村有两个名人,一个是老全,一个是庠文。 老 全 老全来油市塘供销社当营业员后,就在这里扎下了根,直到老死在这块土地上。 旧日的故乡,油市塘是与我们村庄挨得最近的一个小村。两村之间仅隔着田野和江流,直线距离顶多里把路。油市塘虽素称十户九姓,却是一处交通要冲,周边的乡民要赶黄泥圩或东成圩,甚或去远地坐汽车坐火车,都要从此经过。这村只有一条南北向的合面青石板街,街两面多数是店铺式瓦房,檐下有
一 春日,气温升腾,万物蓬勃,一人,一椅,静待春的温静。 看明媚的绚烂,抚泥土的清新,怀一颗自在逍遥的心。旖旎的春日好时光,与宁静的自己相遇。在暖暖的春日,摒弃浮躁与喧嚣,让春风捋顺思绪,让春阳慰藉自我。 春日,是一首唐时的诗。在诗意盎然的唐朝,芙蓉花摇曳婀娜,王维来到辛夷坞,目极皆山,满眼苍绿,山坞里姹紫嫣红,粉的、红的、黄的、白的,站在高岗上谈笑风生。辛夷坞里一树辛夷花,宛如一朵白云,澄
李家巷,如今,已经更名为“李家便民市场”,拓宽了,两边构建了一些玻璃钢瓦房子,被商户承包,成为一处小型集贸市场。 玻璃钢瓦房之外,就是林立的高楼。 不过,当地住户仍然习惯地称之为“李家巷”。我喜欢现在的李家巷,也喜欢从前的李家巷。 现在的李家巷是南北走向,向南抵住的是一条大街,谓之“健康街”;北端尽头,则是一道河,谓之“虞河”。换言之,李家巷就处在一道河与一条街之间。 作为小型集贸市场,与
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上 观赏这独一无二的风景线 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心之所向,魂之所系 让我深深地敬畏与眷恋 一座座驰名中外的古老建筑 南北延伸,古今衔接 完美地表现对称与均衡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成为举国上下万众瞩目的聚焦点 飞阁流丹的紫禁城 留存世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 光影交错的前门大街 遍布着大碗茶烧麦馆烤鸭店 城墙相连的永定门 记载着承前启后的珍贵楹联 古韵
雪花落在桃花的枝头 没等季节发出通关口令 向阳处的小草已抢先钻出泥土 它们不知道,一场迟到的雪 已在夜色的策应下 赶在桃花盛开前落满枝头 远远望过去,高大的修车库 林中半隐的亭子 等待入库检修的火车 仿佛一夜之间被等比例缩小 被点化成童话中的道具 铁道旁的一行脚印 连接起火车的梦幻与现实 我们打扫线路、道岔的积雪 扫去最后的寒意 打通火车四季行走的路径 然后在桃树下
诗,远方和火车 诗和远方 像春天的一个谜 因为火车,变得真实 可以触摸,可以承载 火车,一直在铁轨上前行 在诗歌的好山好水间跃动 在故事情节的远方辗转 在火车的风笛声中 延展生活 像梦最开始的模样 清澈透明 一生都在路上 一生与火车结下不解之缘 绕不开火车,离不开火车 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一列火车 出发,抵达,短暂停留 我能不爱火车吗 猜火车 用蒙太奇手法剪辑记忆
种豆雨补鲁 在雨补鲁天坑 守一两亩田 荷锄一畦畦豆坑 种下一颗颗扁豆 休憩之余,喝一碗浊醪 遥看山花烂漫,静听鸟鸣 当火棘籽红遍山野 噪鹃就啼出一个茵茵长夏 扁豆举起一串串紫花 绿风在豆田趔趄回旋 似一个微醉的五柳先生 扁豆花田的风 扬起布依族老人的衣裙 挎篮装满紫色扁豆 仿佛青葱年华泛黄的笔记本 写下青涩而多梦的诗篇 独坐雨补鲁山 一条小路 独自走进雨补鲁天
卢晓勇是一名刑侦民警,主要负责情报信息研判工作,那天是他的“捕手日”。 一般人很难理解“捕手日”的民警:聚集所有的精神来迎接一整天在海量网络数据中的奋战。在一排又一排的数据、一条又一条的线索面前,鼠标和键盘是捕获蛛丝马迹的武器,眼睛和手指是破局的强大内核,中间会有失败,再失败,汗湿重衣。刀光剑影中,捕获了背后的“黑手”,迎来疲惫中的收工。“辛苦了,小卢。”那一刻,复杂难言的小小快感,像电流一样,
在遥远的新疆,淖毛湖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广袤的戈壁上熠熠生辉。不久前,我有幸踏上这片神秘而壮美的土地,在这里亲身感受铁路建设勘测一线的壮志豪情。 一 初入新疆,我满心激动与好奇。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跃过云梢,晨雾中的水气还未消散,外业队员便在中庭集合、准备仪器设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简短而庄重地例行班前安全交底后,我跟随大家一同踏上越野车,驶向未知而充满挑战的铁路测绘作业点。 “咱们
大桥下 乌桕树手牵手 把车间连成同心圆 一栋五层高的建筑 精心地填补高架桥狭长的留白 弓腰忙碌的高铁检修工 沿袭萤火虫的使命 在漆黑的子夜 将背影与枕木融为一体 黎明时分,一列白色动车组划破黎明 他们一整晚的蛰伏 在此刻终于完成羽化 枫 叶 它下落的形态,像蝴蝶 在没有花香的季节里蹁跹 它逆着朔风的轨迹飘落 从我的头顶飘过 那双翅膀御风飞翔的声音 像一声声呐喊
我明白你钢铁一般的信念 这些行走在人世间的画卷 一幅一幅,像流转在宇宙里的太阳 落下去,又升起来,永不疲倦 白银一样的亮光 透过金属坚硬的忠贞 像早晨次第绽放的花朵 妩媚、空灵,幸福的容颜 我忘记了所有的过往 以及所有刻骨铭心的遗憾 我愿你,用孩童般的眼神 享受这些清纯的颜色、钢铁的颜色 温暖的颜色 春暖花开 你就是我窗前那一抹最艳丽的绿 就像人世间最惬意的风 轻轻
冬日的清晨霞光万丈 我欣喜地去打卡编组站 那是火车头的集结地 那是货物列车的驿站 那是百条铁路汇聚成的枢纽 那是铁路人团结奉献的家园 1970年建成的编组站 是我工作奋斗的地方 昔日的小小乘降所 今天演绎成城市生活打卡的热场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好奇 心潮澎湃奔向编组站的方向 像鸟儿一样又飞到栖息地 我驾车沿着城市内环快速道 一路奔驰 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 温柔地抚摸
天心阁,雄踞于长沙城南古老厚重的古城墙上。 隆起的龙伏山,背驮着古城墙逶迤而上,彰显出负重爬坡的强大力量。这里曾经是长沙老城的最高处,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自明代以来,这里就是古城长沙的标志,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 处处是文化,满眼皆历史。青砖黛瓦的天心阁,一石一木都蕴含着往事古韵,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城市记忆。这是一座精雕细琢的古阁,是长沙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和文
景德镇之光 景德镇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适合制作瓷器的高岭土也是这里专有的。城市半边包围着山,一条昌江穿城而过,注入鄱阳湖。历史上,昌江曾经是景德镇对外交通交流的重要通道。瓷都的瓷器大都由奔腾的昌江带出去,流向四面八方。 在陶溪川的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我们看了一场内涵丰富的展览。景德镇的历史以人文化的方式展现眼前,当年的陶工窑工们以场景再现、珍贵
一 一茎柔软正爬向香椿树。一楼阿婆年过七旬仍喜种植物,从春到秋她家院子里总会有绿在变化,她最爱种丝瓜,那架丝瓜仿佛被她施了魔法,野蛮疯长,轰轰烈烈,马上就可以吃到本地的土丝瓜了,存储在脑海中一些关于丝瓜的往事,走马灯般,一帧帧地又开始回放。 丝瓜生长不择地,院角、树下皆可。 记忆中,丝瓜不仅喜欢依附枯树且行动力特别强,它们的藤蔓沿着枯树的枝干攀援,像飞一样,比飞还快,硬是把枯槁的枝干缠裹出盈
李十三村是渭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渭河以北三十公里处。我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便是在那个静谧的小村度过的。 据族谱记载六百余年前,居住于华州大张东街的始祖李老先生,因避战乱携带着家人肩挑竹篾小担,以为人箍弄盆瓮的手艺走街串巷,流落到了现在的渭南地界,后与五个儿子及其他家人常居于此,家族自此得以繁衍生息。始祖过世后,人们因李姓始祖排行十三遂称此地为李十三村,颇有些五柳先生桃花源记的感
桥和江河湖海是伙伴 从此岸到彼岸 桥在上边 水在下边 桥和高铁是伙伴 从此地到彼地 火车在上边 桥在下边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与钱塘江大桥遥相呼应 还有 济南黄河特大桥 丹阳昆山特大桥 一条条飞虹 刻画出中华大地的数维空间 在高原上 在雪山间 在田野里 在峡谷水系中 跨越河流、湖泊、海峡、山谷 让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 铁路线路与道路的立体交叉成多维彩虹 梁
扳手、十字改锥、平头改锥 克丝钳、斜口钳、万用表 这些每天陪伴在身边的工具 虽然外表普通却闪闪发亮的东西 是他倍加珍爱的检修好帮手 现在,它们就静静地躺在掌心 他反复摩挲着它们 从每一个纹路里搜索往事的痕迹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一页页、一行行 都令他心潮起伏 谁低于尘埃,谁就是大海…… 这个下午,有阳光,有鸟啼 他清点着施工作业后的检修工具 此时太阳的手掌 轻拂着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