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广西大力推动网络文学繁荣,积极推动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创新,组织网络文学大赛,搭建文学网站,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广西网络文学具有积极的文化价值和创作导向,将丰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家国叙事、现代化价值追求融合在一起。少数民族作家自觉进行“历史共同体”和“现实共同体”叙事,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历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的优秀获奖
袁昌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自1929年起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与苏雪林、凌叔华并称为“珞珈三女杰”。1916—1921年和1926—1928年,袁昌英留学英法。作为彻底逃过裹脚命运和接受东西方不同教育的新女性,袁昌英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或许正因如此,学界前期对袁昌英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上,很少有人关注袁昌英笔下的男性形象。尽管袁昌英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往往处于后景位置
《羊角哀舍命全交》是“三言二拍”中的故事。西汉初年,左伯桃与羊角哀偶遇后结为兄弟。在共赴楚国的路上,两人遭遇极端天气,左伯桃为成全羊角哀,脱衣并粮,冻死在树洞中。羊角哀到达楚国后受到重用后,哭求楚元王厚葬左伯桃。然而,左伯桃托梦诉苦,其坟与荆轲墓相近,受荆轲鬼魂欺凌。羊角哀愤而毁荆轲神像,又拔剑自刎,助左伯桃战荆轲之魂。最终,荆轲墓裂庙焚,而两人之墓前香火不断,故事被世人所传颂。故事令人动容,左伯
《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叙述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历程,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塑造了女主角伊丽莎白这一形象,她聪慧、机敏、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既有的社会规范,彰显出鲜明的自我意识。此类女性形象在18世纪末的英国文学领域中颇为罕见,透露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征。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切入,从伊丽莎白的爱情观转型历程、主体性觉醒历程以及
拉尔夫·埃森里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绘了叙述者“我”对自由和自我定义的追求。“隐形”一词指黑人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不被白人接受为个人,而被接受为刻板的野蛮人。在小说中,当白人拒绝将叙述者视为一个个体,而是作为一个刻板的意象用来羞辱取乐时,“隐形”发生了;这种情况严重导致黑人叙述者身份的丧失。这也正如彼得·B.海伊(Peter B. High)指出的:“英雄是看不见的,因为白人不能将黑人
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1987年,她因短篇小说《厨房》荣获海燕新人文学奖,并逐渐在日本文学界崭露头角。《虹》一书的灵感来源于她一次去塔希提岛(Tahiti)的旅行,她在回程的飞机上看到了夕阳下鲜艳的七色彩虹。书中的故事以一个独自旅行的女子的视角为第一视角,带领读者领略女子一路见闻,有对死亡的敬畏,也有对爱情的挣扎,在旅行中放飞心灵探寻生命的真谛,让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是宣传革命、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木刻版画非常关注艺术与人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展现人民的生活和审美追求。准确来说,《讲话》揭示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崇高的美学地位,为人民美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讲话》前后木刻版画创作形式和内容上的视角变化,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延安时期木刻版画是如何表征人
一、朱耷独特的笔墨语言 朱耷,原名朱统,明末遗民画家,少时为进士,广通儒学,明灭后隐迹空门深遁禅法,35岁弃僧还俗,晚年还乡,自号“八大山人”;其时狂时哑,行艺乖张,郑板桥赞其“名满天下”,世人称其“其醉可及也,其癫不可及也”。 朱耷之作,其法难循,贵在立意。正如石涛作《画语录》设“一画”法,朱耷未著述论法,更多是受“不语禅”思想的影响。究其原因,其以笔代心、以画入道,方为文人之天梯,在画中得
扬州画派与海上画派在中国画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扬州画派敢于突破传统绘画的束缚,以标新立异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海上画派则兴起于近代上海地域,在商业文化繁荣与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呈现出更为多元和世俗化的艺术风貌。 “冷逸”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往往通过画作中清冷幽静的氛围及脱俗的境界营造,传达孤高隐逸的情感,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罗聘作为扬州画派中
竹谱在不同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记录了关于竹子的知识,还充当着语言载体,使人们能够深入探究并表达竹子在各个领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947年,容庚于《岭南学报》发表《记竹谱十四种》一文,从艺术和学术两个角度构想了一部竹谱,该竹谱不仅表达了画中竹子的意象,还通过描绘竹子与他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经济学领域中的竹谱,常记录种植带来的收益,《农学报》于1904年刊载了片山直人的《日本竹谱》,从实用的角度
一、鬼子母与“揭钵”历史源流 (一)鬼子母形象的由来 鬼子母(Hariti),又称“鬼子母神”,梵文音译为诃利帝母,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同时也是“揭钵图”这一图式题材的女性主角。记载表明,鬼子母起源于印度,但与印度本土信仰无关,她是佛教中的女神。鬼子母的形象最初发现于犍陀罗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她大多身着柔软贴身的长袍,手握石榴或手持丰饶角,周身孩童围绕,编发造型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头戴发冠的女神。
艺术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优秀的当代艺术往往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许多学者对当代艺术中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大多从图式再现、材料运用、技法传承等角度展开探讨。然而,对于传统美学精神如道家美学的内涵价值,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剖析。道家的“虚实观”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许多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鉴于此,本文以道家“玄虚”思想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新工笔画家徐累、郝量,雕塑家隋建国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要角色包括《宇宙探索》主编唐志军、单亲少女晓晓、乡村青年孙一通等怪人,讲述了科幻杂志主编唐志军因一个困惑一生的难题踏上旅途,探寻生存的意义的荒诞故事,折射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电影,它巧妙地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隐喻和批判融入其中,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让观众在诗意的美学体验中也能感受到现实的回归,从而体会到影片所特有的诗意现实
《奥本海默》是诺兰导演的传记片,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戏剧化的人生故事。影片中音乐音响化的运用使其成为在声音艺术上最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电影之一。“音乐音响化”的概念源自近现代作曲技术,电影中的音乐音响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音响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其表现为音效与音乐相融合;二是将音乐视作一种声音对其进行处理,使音乐带有音响的特征。本文将从音乐的叙事建立、组织方式以及与传统配乐的关系
罗忠镕的《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五首》(第一卷)创作于1960—1980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钢琴赋格套曲集。该曲集中五首作品的曲名和调性均按照中国五声调式音阶宫、商、角、徵、羽排列。第一首是《宫调式(小喇叭)》、第二首是《商调式》,第三首是《角调式(船歌)》、第四首是《徵调式(山歌)》、第五首是《羽调式》。通过标题可看出,每一首赋格曲都是以中国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来创作的,不仅赋格主题具
湖北竹溪的戏曲音乐文化不仅与地方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密切相关,也在社会、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各大网络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内容的广泛传播,各项传承与保护措施逐步完善。笔者注意到,湖北竹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山二黄”戏曲,其音乐形态与表演艺术对音乐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度关联。作为地方戏曲音乐的代表,山二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湖北竹溪“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价值。然
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中重要的弹拨类乐器。虽然关于琵琶的起源,至今未有绝对统一的结论,但种种研究观点与论证均表明其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且表现力丰富。琵琶在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创新,演变为现今常见的六相二十四品形制。琵琶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琵琶以其无可替代的形态美、音韵美、内涵美,在与诗歌、绘画、造像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中也具备了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
消费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运作和发展,其中艺术领域受其影响尤为显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艺术不再仅仅是文化和美学的纯粹表达,而是逐渐成为消费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商品。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方式也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波普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大笑人生”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霍州窑位于山西省霍州市,是宋金元时期北方重要的民间瓷窑,以烧制白瓷、黑瓷为主,兼有少量釉下彩绘。明代《格古要论》中记载:“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卖古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购之。”2016年遗址考古发现,霍州窑生产始于宋代末期,兴起于金代至元代,出土的瓷器以当时本地居民日常使用的碗、
大都会博物馆有《中国瓷器目录》和《中国贸易瓷器》两本图录,其中馆藏的清代瓷器居多,元明时期瓷器较少,每个时代又有极具时代特色的著名品种,而且不同的器物由于时代的更迭,在造型、纹饰上发生了变化。笔者从不同时代瓷器的特色出发,对典型器物进行具体分析,揭示不同时代瓷器间的联系与创新,总结出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种及其造型、纹饰的变化。 一、元明清外销瓷发展的时代背景概述 自唐代以来,中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已从单纯追求功能价值逐步转向追求精神认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宛如一座桥梁,将悠久历史中的美学精髓带入现代生活,为品牌传播赋予了超越产品本身的深远意义。这种将古代文明融入当代艺术表达的尝试,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还使广告作品更贴近消费者内心,激发强烈情感共鸣,从而形成难以取代的市场竞争优势。 然而,将古老而深邃的传统文化嵌入现代商业
首饰设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之一。蛇形象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设计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古埃及的乌赖乌斯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订婚戒指,蛇形象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蛇形首饰设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文化溯源、现代应用特征、技术挑战及创新路径等方面,全面探讨蛇形象在首饰设计中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通过对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
徐州剪纸是中国历史悠久且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本文旨在探讨徐州剪纸与当下热门动画图案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对传统美术的创造性传承和现代文化多样性的拓展。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不仅能为传统剪纸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表达方式,而且将为当代动漫的创新创造注入新的文化要素与创造力,推动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为世界各地的多元文明交流与交融提出新的观点与思想。 徐州的剪纸技艺精湛,图案丰
一、景泰蓝纹样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 (一)景泰蓝的起源与发展 景泰蓝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丝绸之路带来的外来珐琅工艺与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结合,形成了早期的景泰蓝。景泰蓝盛行于中国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釉色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此时期是景泰蓝发展的黄金时期,工艺制作水平逐渐成熟。景泰蓝工艺结合了金属工艺和釉料工艺,其制作过程繁复,需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等多道工
时至今日,AI(人工智能)已不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AI也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智慧进行着较量。人类创造AI,AI又对人类世界产生影响,而在本文所讨论的传统摄影领域,不论是以何种手段获取,通过相机拍摄还是无相机拍摄,都属于约翰·赫歇尔在他写给塔尔博特信件中所称的“光绘素描”。赫歇尔创造出“摄影”一词,也道出传统摄影不可缺少的要素——光线,通过光线摄影才得以成像、记录现实
庭院作为一种演出空间一直贯穿于中外戏剧历史之中,2015年以来,以云南昆明为中心发起了一种戏剧运动——庭院戏剧。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庭院戏剧创作的原则:与庭院风格一致、熟悉空间布局以把握舞台调度、注重观众互动。但同时,环境的限制也导致了空间变换的困难和灯光舞美等技术手段的匮乏,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庭院戏剧创作者需要在遵循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克服技术手段的限制,创作出更好的内容。 一、庭院戏
年代剧通常深入描绘特定环境和历史背景,本质上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二次艺术创作,对于探索和认知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年代剧通常指以中国现当代史为背景的影视剧,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展现了社会变迁、人物命运以及时代精神。近年来,短剧迅速兴起,凭借其短小精悍、节奏紧凑的特点迅速占领了观众的碎片化时间,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宠,给传统影视剧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油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已成为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不但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对传统艺术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就目前而言,油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壁垒、创作理念差异等。因此,需要深入探索油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路径,推动两者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油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意义 (一)推
在全球设计学研究趋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那些脱离宏大叙事的地方史和民族史、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已经成为设计研究的热点。灰塑是岭南文化中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文以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的模件理论为切入点,研究灰塑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从设计传播的文化背景以及使用场景挖掘其新形态和新功能,深入探讨灰塑在当代语境中的设计策略,以期对灰塑保护研究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