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新课标Ⅰ卷的“体育之强弱之辩”、新课标Ⅱ卷的“书法与人生”到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问题与答案”、新课标Ⅱ卷的“探索与未知”,高考作文考查步入了思辨考查的重要阶段。思辨呈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思辨的“元”多样化,有一元、二元和多元。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命个体,彰显时代精神和价值,思维上强调独立思考、辩证思考、逻辑分析以及批判性思维。基于此,思辨力的提升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写作高考作文,先要“知格”,然后“入格”,最终“破格”。这里的“格”,指的是写作规范和要求。 写作如此,世间万事概莫能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这则材料虽然文字简短,但内涵丰富,意味隽永,耐人深
议论文也叫说理文或者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重在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如果说,初中重点围绕记叙文来写,那么在高考考场上,议论文则是当然的“主角”。其实,高考考场选择写议论文,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高中阶段,抽象思维获得极大的发展,议论文的特点正是强调正确的推理和严密的论证。因此,写议论文更符合高中生的思维习惯,更能客观地展现同学们的思想水平与写
广东省语文专家邱海林老师常说:“满分作文是有‘长相’的。”这里的“长相”,不只是书写是否美观带来的直观印象,还指的是章法结构合理安排带来的文章布局观感。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 而且,2021年教育部考试院在原有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特意增添了高考写作的整体评价要求,即“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而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章法结构,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这些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牢牢
高考,最讲究解题效率.高中数学中的二级结论在解题中有其独特的高明之处.应用这些结论,不仅能理清数学套路和简化思维过程,而且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因此,临近高考,重温二级结论,对考场答题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本文举例如下,供考生备考之用.
近几年的数学高考命题中,出现了考查正余弦定理在多个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问题,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学会寻找方程(方程组),学会挖掘命题人的命题思路,从而学会解题.本文从近四年的高考考点出发,以典型题型为抓手,对此类问题的命题进行分析,以达到解决此类问题游刃有余.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必备知识和主干知识,2024年新课标Ⅰ卷中设置有两道立体几何试题,一道是填空题第5题,一道是解答题第17题,分值合计20分,主要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以下着重对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17题进行评析和解法探究,以其对同学们研究立体几何问题起引导作用.
2023年全国卷有三套考题,分别推荐了三本书。2024年的全国卷阅读题依然推荐书本,但比起去年考题,却也有了小的变化。我们先总体把握一下相关的阅读文章,如表1所示,2024年Ⅱ卷D篇推荐的是《人工智能设计:与人工智能共存的计划》一书。而2024年甲卷D篇,作者先以自己的经历入手,而后再引出《作者文摘》相关的一期内容。那这两篇题目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例1]2024全国Ⅱ卷D篇 G
说明文类语篇通常遵循一种清晰的结构,它由三个核心部分构成:引出主题、主题展开和主题深化。在引出主题的环节,作者常采用提问法、事例法、反衬法和直白法。这四种方法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共同的目标是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语篇的主旨。例如,事例法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读者自然地进入语篇的主题。相对地,反衬法则通过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强化了主题在读者心中的印象。 掌握这四种说明文主题的引出方法,
完形填空作为一种跨越障碍的完“意”阅读测试题,形式上聚焦词汇甄别,实质上考查考生把握文脉、推理判断的能力。高考英语完形真题作为高利害性考试的经典测试题,契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原则,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高阶思维。 完形填空试题通常是200余词的记叙文或夹叙夹议文,其中选取15个实词,包括名词
高考新题型——读后续写,要求考生读一篇350词左右的文本并根据给出的两个段首句将其发展成一篇与所给材料的语言、内容和结构相融合的文章。该题型对考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文本情节、结构的把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考生的备考难点之一。由于读后续写的语篇主要是故事类的记叙文,内容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贴近生活,难度适中,逻辑性强,和高考试题中的完形填空在语言、主题意义和结
我们知道,在已知电流表量程和内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给电流表并联一个较小的电阻增加电流表的量程,也可以通过给电流表串联一个较大的电阻改装为电压表.同样的,电流表也可以改装为测量电阻的欧姆表,本文主要对于欧姆表改装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和本质特质,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模型认知”体现了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与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思维,促进学生将“模型认知”固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内容,这类问题常常涉及到粒子运动轨迹的确定、速度方向和大小的变化以及临界状态的分析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其中,临界问题的求解更是这类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动态圆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现粒子运动轨迹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临界条件,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实行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了明显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化的运用成为了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本文以近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为例,选取了其中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基于此利用乡土文化的有关材料开展命题实践,设计原创试题,拆解答题思路与命题意图,以期为高考备考提供相应指引。
国情教育是学校运用教育手段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本国国情、强化国情意识和观念,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在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时能从基本国情出发,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 一、内地港澳生身份认同的心理机制 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及相互影响是正向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高中港澳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身份认同”阶段,面临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