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作曲家的作者时常问自己,兼为艺术家和文人的周文中先生会怎么做?文章指出,周文中先生会选择避开一切捷径,选择不将作品商品化,不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不使他的音乐成为异国情调的产品。 关键词:周文中;中美文化交流;人文作曲家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4)02 -0011-05 DOI:10.15929/j.cnki.1004
摘要:文章指出,所谓的音乐手稿,就是以简便、缩写方式留下的一种助忆符号。后人要从简易的符号里推测出作曲家的构思或创作历程,并且精确地解释出它所内涵的音乐逻辑,显然至为不易。但是音乐手稿的珍贵之处正是在于它是唯一能具体且直接呈现出作曲家将音乐思维转化成实际音符重要过程的媒介。文章通过音乐手稿的解读、20世纪作曲手稿和周文中先生的作品手稿三个部分对周文中作品《谷应》手稿的墨迹及文脉进行了深入研究。
摘 要:作者认为,周文中先生追求的是中国的水中月的对称,追求的是中国书法里讲究的线条,其“简洁的呈现手法”将每一个单音所牵涉的每一个细节或手段体现在他的创作里。这也是为什么周文中先生常常讲中国或者东方审美里的“单音”(single tone)的概念。因此,要了解《谷应》,就首先要了解周文中先生的创作概念/历程、要了解他创建的可变(变化)调式(Variable Modes)系统,这种基于传统中国文化
摘 要:《霞光》是周文中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周文中除了运用中国的书法原则和自1960年以来在他音乐中标志性的可变调系统外,还从东西方绘画中汲取灵感。尤其是中国17世纪早期绘画中的水墨艺术和19世纪中期纽约哈德逊河画派的作品,启发作曲家创作了暗喻大自然的色彩、光线、空间,和动感的声音景观。与此同样重要的是《霞光》在周文中作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为这是一部连接了他所谓的创作“成
摘 要:有关周文中《霞光》的音乐研究多从作曲家的言说切入。在深度研习作品文本的基础上提出音响聚集概念,以对作品尾声的分析萃取该术语的理论释义,并考察其他乐章相关段落对其释义的遵从和偏移;然后以音响聚集为主要参数,对各乐章的结构组织进行划分和归纳,由此得出该作品各乐章结构殊异,整体呈三部性结构的分析结论。音响聚集概念有两点释义:其一是显性的声部由寡到众以及力度的由弱到强;其二是隐性的音乐单位或段落
摘要:手稿作为艺术家创作的原始构思是研究其创作理念、探寻其创作脉络的重要依据。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的手稿作为反映其创作特征的主要载体,显现着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源于此,本文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3年最新出版的周文中两部作品手稿《谷应》与《霞光》为研究对象,透过对手稿出版始末的梳理,对手稿在创新性、独特性等方面之特点的剖析,以“创作始末”“手稿出版的价值”“待开启的研究”三方面观照两部
摘要:《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第六版)于1980年问世以后,其中的“中国音乐”一条释文引起了海内外音乐学界很多学者的注意。但不为人知的是,杨荫浏先生是最早与赵如兰就此词条交换意见的史家。在1981年3月11日致赵如兰的长篇回信中,杨荫浏对《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中国音乐”词条表明了自己的意见。此信未见《杨荫浏全集》等书收录,应当是杨先生的一通佚函,故摘要介绍,并酌加背景简释。 关
摘 要:晚清的成都新繁龙藏寺,在高僧含澈(雪堂)的主持之下,敬贤重才,文人荟萃,能诗善琴的僧人名士辈出。文章从地方史志、诗词文集中整理了有关龙藏寺僧人的古琴史料,在此基础上,从龙藏寺与琴的关系,释含澈、释融琢、释永长的生平及琴事,释含澈与蜀派琴人、蜀中名士的交游与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其中既涉及释含澈与叶介福、唐彝铭、竹禅等蜀派琴家的交往,也涉及晚清时期蜀籍或流寓蜀中的文人如黄云鹄、顾复初、杨益
摘要:立足于西方学界对柴科夫斯基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负面评价,以其个人风格鲜明的《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形式的突破和戏剧逻辑的强化两方面,尝试从引子、调性布局以及模进技法的使用三方面对音乐形式中有违常规的地方进行合理化阐释,进而完成对柴科夫斯基在作曲技法运用层面的辩护。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形式突破;戏剧逻辑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上古歌诗是《诗经》、汉魏晋乐府、唐宋诗词的源头,是中国音乐文学的发轫。人类情感日益丰富,必须借助诗歌来表达。音乐引领文学发展。通过对自然声响的模仿,人声和器声不断丰富,音乐的表情达意功能日益增强。从乐舞发展到乐歌,社会性情感和表意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拟声词和感叹词实词不断取代,诗歌与礼乐高度融合。两千多年的上古歌诗实践,为商、周先秦诗歌的集大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上古歌诗;音乐文学
摘要:本文为麦科勒姆、赫伯特主编的《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第一章。在该著中,作者系统地展示了史学新方法的各种方式以及新技术的相关应用,它对于音乐人类学家寻求富有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音乐传统所开展的工作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引论性章节开始,直接审核了各项定义、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接下介绍了该著内的各个章节,展示了这些方法和探索在全球范围的音乐传统的创新性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这些对于
摘要:麦科勒姆、赫伯特主编的著名《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第二章,是对21世纪历史音乐人类学方法论的综合性讨论。作者将历史音乐人类学发展历程中若干重要研究著作及方法论文献进行梳理对比,探讨考古、编史、音乐图像志、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在历史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强调音乐历史资料的使用及对“扶手椅”方法论的反思,进一步考察与不同史料相关的口述史访谈、资料分析、数据库技术、元数据运用等具体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