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优势独特,因“同饮一江水”而联系起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宗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群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和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跨区协调体制机制和利益机制尚未健全、条块分割问题
[摘 要]空气是大自然中弥漫性的普遍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更是检验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直接证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工人在城市居住地、生产场所,特别是女工在工厂和儿童在学校的空气供应环境,看到作为资本生产和消费空间凝结物的现代城市中,充满灰尘颗粒的不良空气直接损害工人的肺部健康、削弱工人的劳动能力,认为工人的新鲜空气被剥夺与房屋租金、劳动管控、资本节约以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关
[摘 要]水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形式。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理念维度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发展观、价值观、方法论、治理观和全球观,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遵循。在生态维度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由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能源、水灾害防减等方面的治理构成的整体,要求确保国家水安全和人民水权益。在社会维度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自从1986年发表《生态伦理学初探》一文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涉及生态伦理学、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可持续技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西方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思潮等多个领域。他力求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新自由主义环境主义政策的话语“霸权”,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摘 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责任,需要全球合作并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大多基于责任原则,如污染者/受益者付费、碳税和碳交易等。这些措施往往只能对全球变暖起到微小的“修补”作用,难以克服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无法解决各国传统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相互冲突,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为此,应转变伦理路径,从追溯排放者的责任转向激发治理者的能力,以能力原则作为应对全球问题的基
[摘 要]地球气候工程作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选项,是全球范围内一系列科学技术设想的总称。关于人为设计改变自然气候的“地球工程”概念和构想已经流传了几十年,但这种在全球范围内尝试改造自然气候环境的科技前景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法律、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国际讨论。作为一种应对气变的技术修复路径,地球气候工程具有巨大的科学不确定性和伦理争议性,同时还蕴含多重政治风险性:它意味着一种宏大的压制或者忽视
[摘 要]基于能源的历史变迁可以有效地组织起作为整体史的环境史书写。文章以主导型能源的利用方式及其总量特征的变化为标准,尝试将人类文明的演替理解为从存量文明到增量文明的自觉。在此基础上,不同于麦克尼尔父子将历史发展解释为包含人与环境互动网络在内的人类网络体系的不断编织和扩张,文章进一步将这种关联展开与深化的过程细分为存量意义的交通和增量意义的创造,从而有效地综合能源发展主线和人类网络主线,结构化地
[摘 要]新海诚以动漫之美挑战日本灾难电影,他导演的最新动画电影《铃芽之旅》实现了人与灾难从对立到交融的审美转型:始自“废墟”的铃芽关门之旅,是一场生态审美的成长史;奔跑的“三脚椅”与富士山之美,展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共融;而原风景与传统猫的喻体,则是探求人与自己的共情。在一系列生态美学的滋养中,新海诚构建了日本动漫的“世界系”范式,标志着日本灾难电影的生态审美转型,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关键词]日
[摘 要]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在一种二元论的等级制度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被视为自然的主宰,自然则被视为无能动性的僵死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共存关系,造成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身体是破解人类中心主义等级制和人与自然二分状态的关键,物质性身体关联着人与环境,身体状况与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环境作为能动者影响人类的身体状况和存在状态。在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生态危机时代,人们已经不能通
[摘 要]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由于技术使用不当而造成技术负效应不断加剧。新时代呼唤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应的技术体系。当前国内外学界从技术观转向技术对环境负效应的反思,从经济社会政治等外围角度入手寻求技术生态化转向的方案,并从生态技术观的初步形成、生态技术研究的具体化、生态技术的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但关于生态文明技术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实践转向性研究和未来展望性研究仍然相对匮乏,有待进
2023年9月21—22日,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历史系共同策划并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英环境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该研讨会得到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和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UK-China Humanities Alliance, UKCHA)的支持。来自中英多所高校的多名学者围绕“土地、环境与农业”这一主
ABSTRACT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ransformation Path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Zhou Hongchu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oss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