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好“守正创新”这一重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而且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新时代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正”、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之“正”、大力发展生产力之“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之“正”,开创习近平生态
[摘 要]尽管城市政治生态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社会生态转型和社会生态运动的学理性阐释方面取得了诸多理论成就,但现阶段的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未能呈现出真正的批判性和进步性特征。学者们忽视了存在着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关系得以复制和深化的资本主义政治生态学,对其进行批判能够揭示出资本主义内部的权力关系、系统性的不平等和城市化过程,并有助于构建进步性的城市未来。新自由主义作为应对资本
[摘 要]“人类活动”一词系学术界对地球上所有人的活动采用的一种宽泛表述。有鉴于人类活动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学者们已有相应的专题及分类研究,其中不少研究在环境保护思潮兴起之时,由于接触到历史上人类生产型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故在论述中忽略人类活动具有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以及推动历史不断发展的作用,以致淡忘中国人已在中华大地休养生息数千年的经历,尤其是在历史上数量庞大的人口与社会兴衰的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线的开发方式及其过程的评价多偏向负面,侯甬坚教授将其概括为“环境破坏论”,并对此观点展开了学术评议。侯甬坚教授对“环境破坏论”的反思及其提出“人类家园营造”的研究旨趣,是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跨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与推进。他从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出发,重新反思农业开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历史认识和评价标准。他提出要立足于中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史学界对环境变迁研究的意识越来越强,而历史动物又是环境变迁诸要素中的重要部分,理应受到关注。2005年,历史地理学者侯甬坚教授组织创建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历史动物研究小组”。该小组由多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一方面从历史自然地理视角探讨历史时期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空间变迁等问题,另一方面从环境史学视角探讨历史时期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