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夜无眠为代价,换回对一座桥、一座寺长达1200多年的拥有权,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岸边,赢得人生最大的殊荣。 对于张继来说,靠泊枫桥的那个夜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大唐天宝年间的夜风吹得这位从京师归来的学子周身寒彻,惨淡的月光被水面打得粉碎,张继无法找到自己望眼欲穿的那颗星斗,倒是船家不舍昼夜,在一连串高亢的渔歌声里,准时将一个落魄的才子和一份落魄的心情运抵了苏州这片名曰枫江的水域。桨片击打水面的
在“‘祥’说王朝史”系列的引言《上下五千年,回归王朝史》中,我把中国历史比作一台多幕大戏,并以某一姓帝王家族延续统治的朝代分幕,于是有了“序幕”“正剧”“尾声”的分期,有了十四个统一王朝、四个分裂时期的点评,有了揭示改朝换代奥秘的尝试。今仍以中国历史是一台多幕大戏作譬,则其“正剧”部分还可以更加细化地分场、更加宏观地分段,即以一般意义上的若干帝王分场,以反映大格局的统一与分裂分段。以言分场,如西汉
自西周始,中华民族重农崇耕的农本意识真正得以发展且逐渐定型。反映在文学领域,以农业祭祀、农业生活为题材的农事诗肇始于《诗经》,后经陶渊明、储光羲、范成大等杰出诗人的参与和改造,最终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极为重要的田园文学。在传统田园文学中,大多以农村风物、田园生活为书写对象,从而寄托传统文人悯农、慕农、向隐的文化心理。从唐代开始,文人的农业题材写作笔触逐渐深入、细化,出现了以农具、蚕具、渔具为吟咏对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其精妙的用词与丰富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道,然“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句却颇令人费解。以今人眼光揣度,登舟与解罗裳这两个动作之间似乎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前人翻译这句话时或忽视两个动作间的逻辑联系,只做字面理解,如《历代名家词赏析》:“‘轻解罗裳’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形态。”或主观推测,增加行为,如《唐宋诗词赏析》将此句释为:“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
南朝有南朝乐歌,北朝也有北朝的,人之天性,习其土风,北歌的风格当然与南朝大不相同。 现存的北朝乐府只有七十多篇,大多保存在梁鼓角横吹曲和杂歌谣辞、杂曲歌辞中,尤其是梁鼓角横吹曲中。北朝乐府主要作为军乐使用,可见其原本的风格应该以刚健为主。南朝乐歌婉媚,南人见了这般健举的北歌,只觉得清新可喜,干脆直接以之为军中鼓吹之乐。可能早在梁朝以前就已如此,不过只有到梁朝才将其正式保存进本朝乐歌中。 北歌保
从文体角度看,中国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最明显:白话长篇小说只有章回体,白话中短篇小说则是话本体。但如果对比一下文言小说就会发现,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远不如白话小说。除了文言语体之外,文言小说可以用来归纳总结文体特征的工作相当困难。文言小说中,文体特征唯一比较明显的是以“世说体”为代表的志人小说。 “世说体”志人小说是指文言小说中模仿《世说新语》以类相从体制,以描写记录文人轶事为主一类内容题材和形式特
流行于唐朝的煎茶,到了宋朝依然流行,但宋朝同时也流行点茶。煎茶与点茶的区别主要是:煎茶是先把水煮滚,然后把磨碎的茶末投入其中煎煮;点茶是先把茶末调和成膏状,然后用滚水冲点。在处理茶末与滚水的顺序上正好相反。煎茶讲究的是茶水的清和,点茶注重在制作过程中的艺术感和审美感,当然最终还是归到茶水醇厚的品质。 苏轼在杭州曾作《试院煎茶》一诗,完整地再现了煎茶的程序和效果: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觚”指用于书写的木简,所谓“奇觚”就是奇书,叶昌炽自名藏书处为“奇觚庼”。用诗歌的形式为一部奇书作传,就是奇觚诗。以读书或藏书作为诗歌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晋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隋李巨仁的《登名山篇》。然而以类书作为诗歌的主题,大约是晚到明清时期才有的现象,如明黄省曾《庚辰冬日读〈太平御览〉屡得蝴蝶干翅座生云古人常采辟蠹因摇笔纪兴三首》、清乾隆《〈太平御览〉题诗》《〈职官分纪〉题诗》等。晚
有些动物,身形巨大无比,从体型来看已经是与众不同。现存最大的陆地生物,乃是肩高达3.96米的非洲草原象。此谓“现存”,即有已告灭绝的,那便是犀牛的近亲—巨犀。除了非洲草原象以外,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最大陆地生物都是象,它们是亚洲象和非洲森林象。象之大,于此可以得见。 南越的大兽 大象之大,我国古代字书早有载之。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象部》: 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唐宋时期,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唐末《博异志》中的文言小说《李黄》是白蛇传故事的雏形。如果从《李黄》开始算起的话,白蛇传故事的发展迄今已经有一千余年了。在这千余年中,白蛇传故事从最初的一个简单蛇女故事,逐步演变为一个丰富复杂的经典民间故事。 纵观千余年来的蛇女故事,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种类型,即唐宋时期的早期蛇女故事、宋元时期的白蛇传型故事、明清时期的白蛇传故事。早期蛇女故事中的核心人物
元散曲一向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因其往往直白如话,不好用华辞丽藻,展开论述的空间小。以作战为喻,讲解一般用典繁重的诗歌,解析那些典故便可花费许多时间,可以从容地“围而不攻”;那么讲解一首朴实无华的元曲,就好比于狭室之内,手持短匕,容不得半点分心。然而,朴实无华的元曲也可能像根茎类蔬菜,粗看无甚惊喜,但只要肯细挖下去,就会发现底下的食部鲜嫩爽口。我们不妨以《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来挖掘与享用这一株根茎
一般认为深微婉曲、博丽精工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特色,但不尽然,他也有用字平易的作品,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平白如话,没有商隐诗常见的藻绘典丽,但韵味深长,特别是三、四句从眼前的巴山夜雨想象日后回忆此情此景,构思奇绝,“淡寂中有无限意理”(李慈铭《越缦堂读书简端记》)。 如此好诗自然备受青睐,被收入多种选集,最为人熟知的是《唐诗三百首
随着藏经洞文献的发现,人们得以了解变文这种随着佛教传播而兴起的通俗说唱文学的具体样式。在变文的发展演变中,它的题材分为佛教故事变文、民间故事变文和以归义军领袖张议潮、张淮深为咏唱对象的时事变文。民间故事变文中的题材脍炙人口,如王昭君、伍子胥、李陵故事,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具有现场说唱的强烈感染力。而《王昭君变文》(王重民编《敦煌变文集》)尤为有血有肉地刻画出单于这一匈奴领袖形象,从而为通俗文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