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山东境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县,也是山东旧石器考古工作的起点。1965年,沂源县“千人洞”内发现部分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时代距今有两三万年。这是山东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古人类遗存。1981年,沂源县修公路时,在一个山洞里发现古人类头骨,后被定名为“沂源猿人”,时代距今至少60万年,和“北京人”同一时期,这是目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 始于沂河之源的山东旧石器考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绝大多数
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匈奴骑兵大举犯边,在烽火台数度升起的狼烟之中,汉文帝为了拱卫京师,紧急在长安东、北、西三面各设了一处军事据点,其中,驻军霸上的是令宗正卿刘礼,驻守棘门的是祝兹侯徐厉,而驻军细柳的则是河内郡守周亚夫。这三处军营一时间旌旗猎猎,铁器萧森,随时都在谛听着来匈奴骑兵的马蹄声。 在这三位守将之中,周亚夫的名字无疑是最响亮的。身为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周亚夫继承了乃父英勇刚毅
司马光“常数”和王安石“变量” 在北宋轰轰烈烈的神宗皇帝熙宁变法中,当国执政的宰相王安石推行了一项又一项新法。反对变法的官员前仆后继,几乎是群起而攻之,其中又以司马光为“旗帜人物”(赤帜)之一。司马光本与王安石相交莫逆,二人与吕公著、韩维被时人称为“嘉祐四友”,在政见上为何却走向了激烈的碰撞,甚至不可两立呢?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还在学士院担任翰林学士时,曾与司马光在御前展开了激烈的辩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奇幻思维与奇幻描写在中国文学各个阶段,各个文体领域,都以其活跃的姿态和样貌,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绚烂添枝加叶。然而仔细关注审视可以发现,早期中国抒情文学领域和叙事文学领域虽然也都不乏奇幻思维和奇幻描写,但遭遇两种截然相反的境遇。也正是这两种不同境遇,对后代两种类型文学样式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的奇幻手法与境遇 抒情文学中的奇幻手法与浪漫主义文学具有紧密关联,
动物身处大自然,要保护自己,便都有其生存之道。有些动物有着超强的捕猎能力,有些靠着东躲西藏,有一种动物则靠的是其多疑的性格。狐狸便是一种多疑的动物,因此后世便以“狐疑”形容人因多疑而犹豫不决。《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以古代大力士“孟贲”与“庸夫”作对比,指出像孟贲那样犹豫不决,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坚定不移地行动。又《汉书·楚元王传》云:“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司马迁在赞语中论及燕国地缘政治的艰难。司马贞索隐:“措,交杂也。又作“错”,刘氏云争错也。”王念孙校“北”为“外”,并驳斥索隐对“措”的理解。《读书杂志·史记三》“北迫、内措”条云: “北”当为“外”,字之误
《西游记》大家比较熟悉,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有一首词: 烟凝山紫归鸦倦,远路行人投旅店。渡头新雁宿眭沙,银河现。催更筹,孤村灯火光无焰。 风袅炉烟清道院,蝴蝶梦中人不见。月移花影上栏杆,星光乱。漏声换,不觉深沉夜已半。 这首词双调,单阕在字数上同于《天仙子》,但《天仙子》在平仄上变体比较多,这首也不同于常见的平仄格律。整体上来讲,它的内容不难理解。我们先梳理一下这首
白居易撰《白氏六帖》三十卷,是一部著名的唐代私修类书。关于其编撰方式,后世多引北宋成书的《杨文公谈苑》(原书已佚,此条出自《说郛》卷十六): 人言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故其所记,时代多无次序。 对于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陶家瓶”,似乎长期被径直视为陶瓶的同义词,未见有学者专门讨论或笺释。如类书学的重要著作,胡道静
中唐诗坛同时出现了三首写小草的名作,皆是一时大家之作,它们分别是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前期创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孟郊在贞元十七年(801)创作的《游子吟》和韩愈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春创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微不足道的小草被三位名家不约而同地关注,反映出审美观的变化—由盛唐追求的高华壮丽转向中唐追求的细微纤小。《赋得古原草送别》则历来被视为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此诗到底又有何特殊之处
托名黄帝所撰的《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的医学文献,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一般认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不过从《内经》流传的历史看,《素问》与《灵枢》一直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两部书流传的,只是到了后世才被合在一起汇刊。 医学史界一般认为,《素问》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过,《素问》之名见诸文献则比较晚。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撰用《素问》”之语,这大概是最早提
汉初的贾谊和晁错有着诸多的相通性,诸如年齿接近,仕宦履历有重合(均曾在文帝朝为官),学术思想谱系皆属刑名之学,司马迁即概括以“明申、商”(《史记·太史公自序》),另外都有着敏锐的政治观察力,能够通过娴熟的属文能力针对时弊而提出政治主张。这使得两人兼具政治家、文学家双重角色,而且文辞创作与现实关注水乳般交融在一起,紧扣时代之问,质实而不蹈空,力戒空言,将文章深植于汉初历史发展的脉络,有着鲜明的经世致
仰天大笑与悲愤出游 天宝元年(742)春夏之交,唐玄宗诏令李白进京。他一直期盼的“隐逸以待明主征召”似乎应验了,尤其是许夫人病故移居东鲁后生存日趋艰难,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大喜讯!他立刻安顿好家中子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欣喜若狂之态溢于言表。唐玄宗对李白也十分礼遇,破格接待:“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古代先贤商山四皓)。以七宝床赐食,御
曾缄,字慎言,又字圣言,1892年生于四川叙永县,曾任西康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蒙藏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文科研究所主任。行路一生,曾缄的历程对应着中国社会的激荡与发展:1912年,他北上求学,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师从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黄侃,与后来分别在医界与史界卓有建树的孙世扬、金毓黻皆为同门。北大期间,曾缄身处文化与政治的前沿舞台,燕园内的求学激情与城墙外的访古热忱共存,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