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8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数字金融可以缓释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经营效率与市场势力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调节效应表明,在金融脱媒深化的背景下,数字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更强。在此基础上,建议城市商业银行应顺应数实融合发展趋
摘 要: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能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但面临数据困境。本文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以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水平,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整体呈向好趋势,数据要素
摘 要: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利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着手,深度剖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水平,且对中高技能员工以及生产、销售和技术等相关岗位员工就业水平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高关注度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机制研究表
摘 要:基于供应链溢出视角,以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客户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客户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供应商的债务融资成本。机制检验发现,客户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供应商的经营风险、提高供应商的信息披露质量和改善银企关系来降低供应商的债务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影响在客户所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高于供应商所在城市,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因更契合县域经济特点而在提升县域创新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山东省2017—2021年县域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提升了本县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县域存在资源竞夺效应,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均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升,且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县域空间布局
摘 要:本文基于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可能隐藏的虚构交易视角,以2010—2022年A股IPO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IPO业绩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关系型交易降低了IPO业绩表现,在关联供应商及客户的关系型交易中两者间的负向影响更强;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关系型交易通过提高企业经营风险、减少商业信用融资以及加剧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了IPO业绩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风险资本参与
摘 要:本文以我国2009—2022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外资持股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并且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外资持股主要通过资金融通渠道、内部治理渠道、信息关注渠道提升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资持股对非国有企业、高管具有海外背景企业、审计公司
摘 要:基础设施公募REITs作为我国近年来金融创新的重要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价值。然而,我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运营模式类型单一、信息披露不透明和原始权益人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制约了市场发展。本文以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基础,揭示了国内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运营困境,借鉴国际REITs市场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法律监管体系、筛选优质资产、优化运营模式等建议,为优化基础设施公募REI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确立省级政府适度举债权以来,迄今已满十年。截至2024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1748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61677亿元,专项债务255812亿元①。从现实情况看,地方政府先前发行的债券已陆续到期,需要偿还巨额债券本金,同时,由于债务余额体量巨大,每年需要偿付高额债券利息。2023年1—12月,地方政府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