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摄影不管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媒介之一,还是作为当代艺术的手段,抑或通过人工智能不断生成的各种影像,都在不断扩展摄影艺术的外延。外延不断拓展,一方面证明摄影这门艺术巨大的生命力,不管嫁接、移植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无序地拓展一不小心可能就消解了摄影艺术本身的边界。边界可以模糊,但不能没有,没有边界的艺术也不能称之为独立的艺术。摄影成为一门大家都认可的艺术,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
[展讯] 1970年代的镜头:重新想象纪实摄影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6日至 2025年4月6日 展览地点:美国国家美术馆 1970年代是美国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年。美国人目睹了飙升的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和水门事件,以及关于越南战争、妇女权利、同性恋解放和环境等紧迫问题的抗议活动。这个国家的深刻动荡形成了纪实摄影的革命背景。激进主义以及对多样性的日益认识和接受,为未被充分代表的声音打开了
摄影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表达情感的方式。 李德林(以下简称“李”):你拍摄的《沙狐之眼》颇有社会热度,许多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先从这幅作品谈起吧。 王汉冰(以下简称“王”):《沙狐之眼》拍摄于阿尔金山库木库里沙漠,当时正值雨季,沙漠里形成了许多水洼。这幅照片拍摄的是一个被沙漠包围的小水洼,从高空看去,酷似一只狐狸的蓝色眼眸。这个作品首先是在第八届中国无人机影像大赛获得“2
编者按: 在今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本期《世界窗》栏目以“法国摄影的现代之镜”为主题,聚焦法国理论家与艺术家对现代社会、自然环境及人类存在的反思。 戴维·德·贝特尔的作品犹如打开一道通往未知的裂隙,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怀疑与幻想的秘境,揭示当代摄影在后真相时代的新意义;理查德·帕克的《孤岛的寓言》以封闭的海岛为背景,深入探讨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克洛伊·米洛斯·阿佐帕迪的《无技术设备》则通
韩鹭(以下简称“韩”): 你的展览包含视频作品、摄影和装置。你如何将这些不同媒介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叙事? 戴维·德·贝特尔(David De Beyter,以下简称“D.D.B.”): 在创作过程中,我总是运用多种媒介技术,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融合了直觉和概念两种特性。直觉性在于我既将摄影作为研究工具,也将其作为方法和手段。起初,我仅使用摄影进行创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主题的逐渐明晰,我很快有
孤岛不仅是一种地理存在,还承载着特殊的社会与心理状态。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k)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将海岛的封闭特性作为他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探讨人类在有限空间中的存在与表现。这一主题在他的两个系列作品“失落之岛”(l’?le naufragée)和“共有制”(La Firme)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他并不追求异域风情,他感兴趣的是观察‘封闭系统’中展现的人性……他并非人类学家,他以一
克洛伊·米洛斯·阿佐帕迪(Chloé Milos Azzopardi)制作的“无技术设备”装置模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设备,但却全部取材于自然。这些装置展现了矛盾的特质,它们既是身体的延伸物,又是困住身体的障碍物。通过这些天然材料制成的物品,我们被引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激发了对技术、自然以及人类创造能力的深刻思考。 (编者) 在这个系列中,我编织了一个由未来主义物体构成的世界:它
戈蒂耶·德布隆德在过去二十年间,遍访全球,拍摄了300多位在当代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一百科全书式的摄影集堪称前所未有的史诗之作。从他的照片中,我们得以窥见当代艺术创作的过程,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领略艺术家的性情与工作方式,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可以透过艺术家的工作室看到一部简略的艺术史:从洞穴的墙壁、教堂的天花板,到露天的场景、位于蒙马特的阁楼,再到纽约的工业空间以及世界
在许多思想界大家都讨论过摄影后,摄影已经不再只属于那些掌握技术或以摄影为生的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摄影是“一门平庸的艺术[1]”,但在精英视野的影响下,我们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一社会学观点也不得不与全新的摄影理念相融合。“当代摄影”的概念越来越被单纯地简化为当代艺术的一个类别,是否也是受到了精英观点的影响?鉴于摄影代表着标准化、可复制和机械化的现代性,“当代摄影”甚至可以被视作艺术全球化的时
田相洁(以下简称“田”):你的摄影之路是怎样开始的? 牛红旗(以下简称“牛”):1981年我在固原县的工厂做工人,休息时间会骑自行车挎着相机,到郊区村子里给村民拍肖像照。我一般是先去拍照,晚上回家冲洗好以后,隔一周再去送底片和照片,同时向对方收取1元钱,以此赚点钱补贴家用。 直到2012年夏天,与陈小波老师相遇,我才开始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当时陈小波老师来宁夏,无意间看到了我的图文书《失守的
编者按: 作为菏泽新闻媒体的一名摄影记者,王超英近50年守望黄河,用真心真情记录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199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和强龙卷风多次袭击山东菏泽,造成百万群众被洪水围困,她以最快速度赶到灾区。1996年和2003年两次洪峰突袭菏泽,她又像一个战士般背起相机赶到抗洪现场。 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在王超英的影像中,可以感受到她心中对菏泽、对家乡的至真、至诚、至
用当代摄影技术表现史前文明不仅是一种影像创作,更是对历史的深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将古代文明引入现代视野,让观众深刻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良渚文化因最早在杭县良渚镇发现而命名。1936年冬,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施昕更在其家乡杭县良渚镇进行了首次发掘,1959年夏鼐将其命名“良渚文化”。八十多年的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突
我出生、成长在湘潭钢铁公司,机器的轰鸣声、火车的车轮声、高炉出铁的风呼火啸在我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几十年来,因为内心的工业情结,我一直坚守工业题材摄影。从生产场景到一线工人,我拍摄了多个以工业为主题的摄影专题。 在拍摄中我发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加快,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已经成为趋势,许多后工业时代留下来的工厂建筑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被淘汰,成为工业遗迹。这些后工业时代留下的工厂建
家乡在每个人的记忆里不尽相同,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是水天一色的蔚蓝、鱼虾满舱的丰饶!我的家乡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有着180公里的迂回海岸线。她蔚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一望无际的绿色防护林,吸引着无数的人用各种方式赞美她。最著名的,莫过于挂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里关山月先生创作的《绿色长城》。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摄影结缘。第一幅“作品”就是以家乡的海为题材。从此,我就有了一个心愿:用
荷被视为“花中君子”“翠盖佳人”,是诗人笔下诗,画家眼里画,禅者心底花。 荷的灵气,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风范,让我由衷赞美,因此,荷花是我摄影创作的重要主题。我爱莲、思莲、拍莲,近40年来背着相机不停穿梭于北京圆明园、颐和园、北海、莲花池、翠湖,河北白洋淀、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天下第一城,杭州西湖,昆明翠湖,厦门大学,山西芮城圣天湖、长治湿地、太原北大寺、迎泽公园……追恋、陶醉于莲花,从“小
中平卓马(Nakahira Takuma,1938-2015)是20世纪日本最激进的摄影家之一,毕生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挑战传统观念。他的摄影实践,尤其是在1971年巴黎双年展上的创作计划《循环:日期、场所和行为》(Circulation: date, Place, Events),力求通过无差别拍摄实现对现实的忠实再现。在他2015年去世之后,献给他的世界巡展“挑畔:日本摄影1960-1975”与
我出生在新疆,童年的记忆是虽然地域辽阔,但似乎永远走不出家门口的大山。马可以带我走出家门,但怎么也走不到心中的目的地。我从父母零星的谈话和照片中知道了家人的经历,他们来自河南、湖北,1958年30岁的爷爷因援疆到达这里,工作是养军马,到我已经三辈。 大学期间,我去过很多城市,每去一个新的地方我就更加眷恋新疆。哈萨克族朋友曾对我说“万物皆有其时”,也许在离开家乡后才知道,承载两辈人的记忆一
浙江丽水松阳三都的周山头村风景如画,古老的建筑与自然美景完美融合,令人陶醉。村落中清澈的水系,似灵动的丝带穿村而过;被誉为“华东第一牛腿”的雕刻,展现着先辈们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作为国家传统村落,这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前来探寻。 责任编辑/李红霞
在摄影艺术的探索中,我挥舞相机,采用长曝光技术,以光影为颜料、相机作画笔,摄影与绘画交织融合,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完成一场从主观出发的抽象艺术体验。 作者简介: 乔恺文,1962年生于山西太原,2023年举办“迎向灵光的窗—乔恺文光影绘画艺术摄影展”。 责任编辑/樊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