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避技术应用风险,释放ChatGPT 在出版应用中的创新动能,文章在综合分析ChatGPT赋能出版质效提升、创新驱动、市场开拓等积极效应的基础上,剖析ChatGPT 出版应用衍生的数据权益侵犯、学术伦理挑战、知识信任危机、文化精神失落等伦理风险。在此基础上,基于系统性的治理范式,从技术伦理、政策法规、人机关系等维度提出构建负责任创新主导的技术治理、双管齐下的规范治理、人机共生的生态治理等体系的出版伦理风险治理路径。
探讨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适用狭义著作权保护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采用邻接权保护的制度设计,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梳理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独创性存在的两大标准:“以作者为中心”的主观主义标准和“以作品为中心”的客观主义标准,分析当前存在的独创性判断困境。梳理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者认定的三种学说: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民事主体说、将人工智能研发者视为作者说和将人工智能使用者视为作者说,展现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者认定存在的难题。采用法律推理的方法,论证运用邻接权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行性,并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邻接权保护在制度设计上提出以下建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人工智能使用者;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内容以财产权为主;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设置必要限制。
探究AIGC论文检测系统的技术缺陷表征及其根源,从实操层面提出技术应对策略。文章利用知网AIGC 检测服务系统和鉴字源AIGC 文本识别系统,分别对10篇由ChatGPT 生成的法学论文摘要及10 篇由某款AI 改写软件改写的法学论文摘要进行检测,以验证其AIGC鉴别能力。基于检测结果分析,可得出AIGC 论文检测系统具有低准确度、高差异率、弱敏感性三大技术缺陷,而缺陷根源在于系统的模型训练不足、算法优化不当、预设词库匮乏。研究说明检测系统的完善依赖于系统研发与期刊发展的良性互动:在研发配合层面,学术期刊应当与技术提供商进行沟通合作,提供多样化的检测样本与预设词库;在行业发展层面,学术期刊应当以规避AI 代写的学术不端行为和辩证利用AI 生成的高质量与真实性知识内容作为最终目标;在编辑实践层面,期刊编辑应当发挥人机关系协同者的身份,引导系统的最优化发展。
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路径,以应对新兴技术发展给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系统素养、数据素养、伦理素养,分析数字出版人才核心素养培养面对的现实困境,包括:传统学科教育制约系统素养发展;“生硬植入”制约数据素养发展;职业理想缺失制约伦理素养发展。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搭建两个平台,推动学科产业深度交融;实施三类融合,推动核心素养理念落地生根;提升四项能力,确保核心素养培养见行见效。
探讨互联网时代叙事传播能力的构建与提升策略,以期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与借鉴。文章从互联网时代关注叙事传播能力的宏观及微观价值入手,对叙事传播能力的内涵与分类进行辨析,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叙事传播有宣传型、互动型、应变型三种典型类型。叙事传播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可以从寓意、情境、角色、情节四个维度进行细致剖析且存在三类误区需要避免。提出互联网时代叙事传播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包括提升叙事传播的整体效果需要处理好“宏大叙事命题与具象要素提取”“官方叙事偏好与大众兴趣捕捉”“新兴创作方式与传统叙事思路”等三对关系,提升叙事传播能力可从把握好“为何讲、谁来讲、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五个具体着力点入手,将话语转换、载体构建、叙事重塑等有效叙事规律落到实处。
通过解读第八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聚焦点,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文章梳理了历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概况,对第八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聚焦点进行了解读,包括建立扩展性的全球科研诚信框架、促进研究转化为可值得信赖的技术和社会创新、应对人工智能和论文工厂的挑战等,并结合期刊出版工作对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出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编辑的作用、加强科研诚信研究和交流、融入国际科研诚信建设体系等建议。
从分类施策、融合推进方面系统梳理《辞海》(第七版)营销工作,以期为新媒体时代图书营销提供借鉴。文章介绍《辞海》(第七版)产品矩阵,分析彩图本、缩印本纪念版、缩印本、彩图两卷本营销实践,从前期预热、立体营销、众筹出版、直播带货、新媒体种草等方面系统总结《辞海》(第七版)营销工作及其成效,提出下一阶段营销思路。
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实践,为出版业“走出去”战略赋能。文章以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在出版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案例,分析其利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打造“现代纸书”“元宇宙图书”和“AI 编辑工作室”等产品的具体举措,探讨这些实践对出版“走出去”产生的影响,包括:提升图书核心竞争力,拓宽全球传播网络;深度挖掘读者兴趣,实现精准个性化服务;革新数字出版平台,缩短传播“数字距离”;运用数智技术,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科技期刊在短视频运营和学术直播业务中的实践探索,为科技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文章以《核技术》为例,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短视频与学术直播的用户定位、平台选择、内容与栏目策划、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传播策略分析与总结。指出《核技术》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注重短视频和直播的个性化内容与栏目策划,但在内容呈现、发布频率、技术应用及传播渠道联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需要提升“二次创作”的表现力,采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熟练掌握和运用平台算法增强各社交媒体平台之间的相互联动,打造期刊独具特色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研究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广告审查与管理工作,提升科技期刊的广告运营水平,为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文章在分析当前科技期刊广告运营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科学》杂志社的工作实践,对科技期刊广告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及分析,并提出可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履行审核程序、加强学习培训等途径加强广告审查和管理工作,做好期刊广告经营工作的同时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引领学术研究的发展是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功能。学术期刊学术引领的主要形态包括提示、规范、助推等;学术期刊学术引领的主要途径包括选题引领、方法引领、学者凝聚等多方面。学术期刊学术引领以学术规律和规范为基本依据。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体现价值导向,是有限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融多学科学者和学术期刊职业编辑于一体的编辑团队是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的主体,因为编辑团队对学术发展现状有深刻认知,严守学术基本逻辑和规范。在当今学术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互联网的强力冲击下,学术期刊要强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功能,就必须努力强化学术引领理念,让学术交流机制“活”起来,以机制强化引领学术发展功能。
调研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探讨出版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文章选取2022—2023年北京地区共144 家出版社的招聘信息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招聘文本的主题识别、分析单元建立和具体类目构建,最终形成由个人素养、知识构成、职业技能三方面构成的出版行业人才需求框架。据此,进一步明确了行业实践对出版人才需求的四大趋势,即政治素养、数字出版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结合出版专业教育的现状,从高校培养和行业内部涵养两个层面为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梳理照相石印的发明、传入及其广泛应用,解读其对于中国近代出版业产生的重大影响。文章通过爬梳出版史料与对照实物留存发现,在多种印刷技术共存的清末民初时期,照相石印因其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出版实践中,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繁荣提供了技术基础。并指出照相石印的本土化过程,映射出中国本土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需要而做出的自主选择和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