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13名湖南长沙的16~19岁青年进行质性访谈,反思默顿、艾格纽、霍尔等学者关于压力与边缘青年越轨行为之间关系的诸多论述,即社会危机可能增加边缘青年的压力,进而促使其反抗主流社会并实施越轨行为。同时,区分了疫情作为社会危机给这些青年边缘人群带来的压力类型以及他们对于这些压力的感知与反应,并发现压力的增加并不必然地导致越轨行为的增多。在疫情期间,这些青年在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再生产维
[摘 要]基于2018年至2023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事件,量化分析民事责任变化对该类行为及市场反应的影响。首先,对上市公司公告的梳理显示,康美案一审判决作出后,独立董事辞职的绝对数量增长较为显著,但相对比例仍然维持低位,“辞职潮”效应并不明显。其次,以事件研究法测量市场反应,结果显示,公告日事件窗口内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率,说明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向市场传递了有关其任职上市公司有价值的新信息。
[摘 要]版权蟑螂以诉讼为中心构建商业模式,通过诉讼实现“创收”(获得损害赔偿金)或者“揽客”(将被告转为签约客户)。基于对涉视觉中国两家公司的3965 份判决书样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只选择商事主体作为被告,集中向广东、天津、北京三省市法院提起诉讼;程式化的诉讼工具包括出具图片公司授权书、有水印的图片,加盖可信时间戳,指向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方法;提出的诉请金额可获得20%左右的支持率,单张图片
[摘 要]作为我国著名的金融法学家和金融法教育家,刘定华教授在金融法各领域进行了系统的钻研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丰富的金融法治思想。他在学界首次对金融关系作出“四分”,即金融宏观调控关系、金融监督管理关系、金融业务经营关系、金融机构内部关系,并相应地概括了我国金融法调整的四种法律关系。他较早提出了金融监管模式应与金融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基本原理,并为我国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
[摘 要] 2024年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为统一法律适用、强化诉源治理、助力学术研究提供了权威精准指引,其中指导性案例在案例库建设与运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指导性案例发布十年以来,只有遴选入口而没有退出出口、修正路径,导致部分不再具有援引参照价值或者存在缺陷、不适应司法实践需求的指导性案例仍滞留在指导性案例群之中,引发法官“不愿援引”“不敢适用”的现实乱象。同时,退出和修正渠道的
[摘 要]我国刑事赔偿制度采取违法归责原则、无罪羁押赔偿原则,导致了合法刑事拘留不予赔偿、轻罪重判超期羁押不予赔偿、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未羁押措施不予赔偿等救济漏洞的出现,从而使得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受害人无法得到救济。根据危险责任理论,国家进行刑事追诉活动导致刑事冤案发生,无论是否违法,均应对受害人进行救济。与特别牺牲理论相比,危险责任理论的适用虽然会模糊刑事赔偿和刑事补偿的界限,导致合法行为造成
[摘 要]在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中,会计师过失审计时承担侵权责任的法理基础应从“看门人”功能失效转向对投资者合理信赖落空的责任。会计师的重大过失判断以审计准则为主要依据,其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并非基于共同侵权责任、帮助人责任或者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责任,而是“所有人均对损害承担全部责任,承担连带责任是符合完全赔偿原则与禁止不当得利原则的必然选择”这一法理的运用。会计师的一般过失判断标准应严于审计准则
[摘 要]近年来,将调解适用于行政纠纷解决的立法和实践趋势逐渐增强。与西方因解决“诉讼爆炸”而兴起的ADR运动不同,我国调解制度是一种承载多元社会治理目标的灵活治理工具,呈现从民间到官方,从民事纠纷解决领域到行政纠纷解决领域渐次扩张的演变脉络。有别于大陆法系传统的“公法—私法”二分思维范式和新公共管理浪潮下“合作国家”的理念,行政纠纷调解的兴起折射出我国“国家—社会”二元合一的独特社会治理理念
[摘 要]“排除合理怀疑”是在竞争性诉讼关系语境下发展出的风险分配的机制。“排除合理怀疑”之“合理”,实质上指向了事实认定者对事实形成确信的谨慎标准。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诉讼语境随被告人的认罪认罚发生变化,证明对象也从对要件事实的证明转为对要件事实与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审查。在以追求实质真实为底色的刑事诉讼理念下,我国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并未降低,仍然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但由于证明对象的
[摘 要]湖南大学主办的第十届数量法学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6月在长沙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名与会学者围绕“实证法学研究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从法学实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展、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应对等角度,围绕公共政策与司法制度的实证效能、法官裁判行为实证检视和数字法治的方法革新与实践探索等重大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摘 要]加斯巴里的《国际法上国际组织的概念》的理论旨趣不单纯在于尝试转变国际法学界对国际组织概念非此即彼解读之局面,而在于从法律属性视角构建一个关于国际组织的法律概念。该书主线遵循传统分析实证主义研究路径,考察4种不同的国际组织概念的历史渊源,并讨论其得失,借助国际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将国际组织定义为双重法律属性实体的理论。双重属性理论依赖于绝对合法性视角,实质是对功能主义和行宪主义国
[摘 要]共同诉讼制度可以追溯到罗马法,并在欧洲各法系中广泛存在。在法国、德国和希腊,必要共同诉讼都没有立法定义。必要共同诉讼常常与多数人之债关联。必要共同诉讼根植于实体法,即使是所谓基于诉讼法原因的必要共同诉讼也不例外。必要共同诉讼的程序构造涉及当事人的地位、未出席者的代理、诉讼行为的效果,需要着重考虑共同诉讼人的实体处分权是共同的还是独立的。需要对必要共同诉讼人的上诉问题进行特别探讨,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