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历史视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论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核心命题的守正创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从历史时空、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历史规律、历史主体、历史功能六个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主体论等唯
[内容提要] 全人类共同价值自提出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遭遇西方的质疑,面临与“普世价值”的比较,因此要厘清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和文明指向,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深刻的现实基础,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道义性;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实践传统;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贯穿于中国共
[内容提要] 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理论敏锐力洞察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进而对此展开了深刻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用“动物尺度”强制和诠释人类社会,用动物世界的“生存斗争”主张强权、美化战争、贬黜平等,用虚假的“意识形态”为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寻求“生物学”解释,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确立“合法性”理据。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达尔文
[内容提要] “第二个结合”是当前我国学界亟须研究阐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内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命题,而两者关系在理论形态上又可分为“替代论”“体用论”“结合论”。将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加以考察发现,“替代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打断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这样的历史语境,即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解体最终导致了作为封建社会
[内容提要] 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科学构建和实施常态化机制,是推动培育和践行工作常态化,增强实效性和长效性的必然要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微观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利益需求,中观层面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基本要素、要素间的基本关系、运行动力以及运行条件(制度规范) ,宏观层面包括社会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
[内容提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凝聚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目标指向,要聚焦思想认识、精神意志、实践力量,凝聚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磅礴向上的中国力量。意识形态引领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牵引领航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目标指向,要立足基础、进阶、长远的目标愿景,培育积极
[内容提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人类迈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A I G C时代的现实境遇,牢牢把握创新实践的辩证性、能动性、对象性特征,抢抓技术发展浪潮中的新机遇。外部规律、人的需要、矛盾运动分别是推动A I G 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牵引动能、内在动机和根本动力。应以辩证思维推动人机和谐共生、以战略思维铺设I E d u G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衍生于特定社会关系、传播媒介与文化情境的动态情感结构,文化记忆彰显着人类记忆的集体化与社会化形态,揭示着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向度。文化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对抗遗忘危机、应对虚无主义等多重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记忆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同一性”与“现代同一性”的深层机理,通过记忆建立起中华民族过
[内容提要] 课程思政要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从理论上并在实践中深刻把握“术”“学”“道”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术”是指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之“技术”、有机融入之“艺术”和动态发展之“战术”;“学”是指专业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价值引领的学理性和课程育人的学科性;“道”是指教师“明道”“信道”和“传道”。在课程思政中,既要善用“术”,也要保证“学”,更要契合“道”,并在实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