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探究不同负荷条件下尼龙6工业丝的蠕变性能差异及其形变机理,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红外、双折射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尼龙6工业丝在不同负荷条件下的蠕变性能差异和蠕变前后的多层次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尼龙6工业丝的蠕变形变率随着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当蠕变负荷不超过40%平均断裂负荷(ABL)时,样品的弹性回复率和蠕变速率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当蠕变负荷大于40% ABL时,样品的弹性
摘 要: 为了解在热处理条件下尼龙66工业丝结构与性能的变化机理,使用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散射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等多尺度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对不同预加张力热处理下尼龙66工业丝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尼龙66工业丝在短时间热处理中,适当施加一定预加张力可降低非晶区解取向程度,减小在热处理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损失。当预加张力在0.001~0.200 cN/dtex范围内,较小的预加张
摘 要: 针对传统雪尼尔纺纱对纱线的形态、结构及色彩调控的局限性,构建了一个六轴联控的多自由度雪尼尔纺纱系统,增设了饰纱输出罗拉,实现对雪尼尔纺纱机饰纱回转头、饰纱喂入装置、芯纱输出装置、隔距片升降装置、锭子、钢领板升降装置等成纱部件独立驱动,并提出了雪尼尔纱结构参数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机理;通过对线密度恒定或变化、饰纱长度恒定或变化、饰纱排列密度恒定或变化、捻度恒定或变化的雪尼尔纱进行时序化模型构建
摘 要: 面料的原材料和组分对服装导湿、排汗性能影响较大。为探究面料混纺比与导湿、排汗性能间的关系,选择不同混纺比的涤棉平纹面料,通过电阻法评估汗液在各面料上的扩散及蒸发行为,采用动态水分管理测试仪和织物透湿量仪分别对面料水分扩散速率和透湿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混纺面料经纬向紧度是影响汗滴在面料经纬方向上扩散速率的主要因素,两者呈线性正相关;混纺面料中涤棉纤维混纺比、织物紧度和厚度影响面料的导湿及
摘 要: 针对纺织功能整理剂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安全性问题,开发了一种健康环保、多功能的纺织服装面料。选取桑蚕丝为经纱原料,绢丝与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为纬纱原料,织造了15组不同规格的织物,测试织物的抗菌性能和远红外性能,并借助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含量对织物的抗菌和远红外性能均具显著性影响,当纬纱中大豆蛋白纤维的质量分数为100%时,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
摘 要: 为开展植物染料对涤纶织物的可染性理论研究,并开发对应的染色工艺和助剂,基于无机性有机性平衡值理论,计算得到大黄、虎杖、紫草和靛蓝IOB值分别为1.43、1.26、1.24和1.17(与涤纶IOB值0.68相差不大),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染色牢度;而葡萄籽、胭脂虫红IOB值分别为1.87和2.80,染色效果较差。将涤纶织物用硫酸亚铁进一步处理,大黄染色涤纶织物K/S值提高至1.31,日晒牢
摘 要: 为开发高档纯棉纱布染色产品,研究了蓝莓色素在纯棉纱布染色中的应用。针对蓝莓色素不易上染的特点,分析了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对纱布K/S值的影响,并对直接染色工艺参数(pH值、浴比、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另外还分析了媒染剂氯化镧、单宁酸、卡拉胶对纱布染色效果的影响,同时测试了染色纱布的色牢度、抗紫外性、吸湿导热性以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阳离子季铵盐改性纯棉纱布提高了
摘 要: 为了解决人工标注服装图像属性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与改进ResNet50的服装图像属性预测方法。首先对传统多标签分类方法中的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能更充分利用任务之间的相关性,并减少数据稀缺问题带来的影响;接着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用于捕捉服装属性上的细节特征。结果表明:在未引入注意力机制的情况下,基于改进ResNet50的方法在多项评价指标上均优于传统多标签分
摘 要: 为探究发育期少女的胸背部形态变化,运用手工测量和三维扫描2种方式,对55名13-17岁的发育期少女进行人体测量。对测量项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通过R型聚类提取了胸背部形态的6个分类指标,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得出4种胸背部形态分类。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对获取的三维人体模型进行相关特征点以及边界定义,提取出各乳房截面的面积,以及肩截面参数指标表征胸背部形态,并选
摘 要: 为优化儿童体型分类,以江苏地区9~14周岁学龄男童为研究对象,结合接触式手工测量和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2种测量方法,获取了研究对象的14个主要人体尺寸数据。基于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对9~14周岁男童进行体型研究与分类,结果表明:儿童体型发育变化受年龄段影响,9~11周岁男童的身高增速显著快于12~14周岁男童;相比胸腰差、臀腰差,身胸比、身腰
摘 要: 交流电致发光作为一种独特的显示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交流电致发光纤维的关注较少,有必要对交流电致发光纤维在智能交互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总结。首先,介绍了交流电致发光纤维的原理和特性,包括交流电致发光纤维的纺织加工性和光电特性;其次,重点讨论了交流电致发光纤维的两种基本结构,即同轴结构和并行结构,并结合近几年交流电致发光纤维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两种结构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对交流电致发光
摘 要: 为研究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催化石墨化的影响,采用电沉积的方法,通过改变电解液中FeSO4·7H2O的质量浓度,实现Ni-Fe-B合金层在碳纤维毡上均匀负载,并探讨Ni-Fe-B合金对碳纤维毡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SO4·7H2O质量浓度100 g/L、温度50 ℃、电流1 A/dm2、沉积3 min的条件下进行电沉积,高温处理后负载的碳纤维毡石墨化率可高达90.77%
摘 要: 为探究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工艺及其在液体分离方面的应用,选用醋酸纤维素(CA)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通过双组分静电纺丝法将CA和SF按照对喷的方式纺制成复合纳米纤维膜,同时改变混合溶剂中乙醇和水的比例,并对复合纳米纤维膜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处理,以此调控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特征,优化孔隙率,最后对复合纳米纤维膜进行液体分离评估。结果表明:优化乙醇和水的相对比例,可以实现对孔隙率、润湿性等
摘 要: 为了实现被动日间辐射冷却,减少能源消耗,采用同轴静电纺丝制备SiO2/TiO2/PVDF(聚偏氟乙烯)-CA(醋酸纤维素)皮-芯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SEM、XRD和FTIR等对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2/TiO2/PVDF-CA皮-芯纳米纤维膜的纤维平均直径为(0.395±0.032)μm,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谱范围内表现出90%的反射率,并在大气透明窗口内表现出
摘 要: 设计并制造了一种便携式微型静电纺丝仪,并用于纳米纤维基速溶补水面膜的开发,同时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静电场模拟,确定制备纳米纤维膜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型静电纺丝仪的圆锥状纺丝头直径0.6 mm、长度8 mm、接收距离为120 mm、纺丝电压为25 kV、平均电场强度为1.2×108 V/m时,纺丝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将聚乙二醇单甲醚十四醇(PEG-14M)、透明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