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东方文明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宛如一座璀璨的文明灯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来此传道讲学,寻古探微,谱写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篇章。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这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文明发展史的国家的领导人首次发表关
在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中,始终镌刻着一则理念:“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13世纪妙应寺白塔的闪耀登场,到近代正阳门箭楼改造的横空出世,再到现代先后成为城市地标的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建筑作品与匠心独运的建筑语言,让北京的城市风貌更加多元,城市
北京,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汇的舞台。曾经,一代又一代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用自己的视角、笔触和镜头,将这座城市的风貌镌刻在字里行间,定格在影画之中。凝练的文字,光影交织的照片和图绘,最终描摹出一幅幅立体的“北京图景”,让北京从遥远东方古都的模糊轮廓,逐渐清晰为鲜活而有温度的形象。随着这些文艺作品的传播,从绘画、书页、照片、艺术品中走出的“北京”形象渐渐丰盈,犹如开启了一扇拓展西方世界对北京认知的窗。在他
宣武门旁,经堂幽微,月朗星稀,烛火摇曳,投射出意大利人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身影;东便门侧,灵台巍峨,四时更替,仪象静立,闪动着比利时人南怀仁仰望京城天空的目光;西城深处,女学初兴,书声琅琅,墨香四溢,谱写出美国人麦美德开创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河的华章;崇文门外,盲校初立,琴声悠扬,指尖轻触,传递着美国人穆·威廉为中国盲校开拓奠基的温暖。 ………… 这些画面和事迹,定格了17世纪到20世纪中外
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东方之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无数故事。北京也是一座拥有红色基因的城市,在城市文化中,红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外国友人在这里留下的红色印记,恰似书中熠熠生辉的篇章,为京城的底蕴添上一抹别样的亮色。这些印记,见证着外国医生救死扶伤的忙碌身影,外国记者真实客观报道背后的勇气……它们跨越时空界限,宛如纽带,不仅将北京与世界紧密相连,更让后人明白,在那段波澜
杨丽萍导演作品《平潭映象》 北京展览馆剧场3月7日-9日上演舞台剧《平潭映象》,该剧是杨丽萍总导演的第八部大型舞台剧,承接了她以往的“映象”系列作品。首次将传统民俗文化与海洋文化作为主题,以浪漫的古典神话叙事方式,重新诠释了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深化了两岸的艺术共鸣,展现出国际化视野和高度艺术水准。 Yang Liping’s Pingtan Impression From March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