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麦后复种大豆可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剩余的光热水资源,实现一年两熟复播种植。本文结合陕西商洛小麦及大豆种植实践,总结分析了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和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结合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提出了对应的产量提升策略。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且早熟的小麦品种;播种前旋耕耙平,适量施用基肥;合理确定播期播量;查苗补苗,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及时收获,清理残留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在豫北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以郑196为对照,选择祥星166等3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各品种的生育期、田间性状特征、农艺性状及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在107~112 d;叶形均为卵圆形,花色为白色或紫色,茸毛色为棕色或灰毛,结荚习性为有限结荚或亚有限结荚,株型为半开张或收敛;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株高59.7~113.3 cm,底荚高度4.9~25.5 cm,单
摘要 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其种植技术优势、技术要点,指出其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空间布局合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种植模式选择、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化学除草、化学控旺、虫害防控和机械收获。生产上,该模式暂存在播种收获机械不统一、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控药剂不一致等问题;
摘要 为研究钼肥施用方式对宁夏旱区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大豆品种中黄31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常规施肥,不施钼肥)、T1(钼肥拌种)、T2(始花期叶面喷施钼肥)和T3(钼肥拌种+始花期叶面喷施钼肥),测定该作物根系特征、产量和产量构成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结果表明,T1的主根长和侧根数最高,分别为24.19 cm和11.03个;地上部干物质量最高,为2
摘要 为筛选适合广东江门地区生产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对美香占2号(CK)、众香5号、江农香占1号、华航82号、粤芽丝苗、华航玉占和粤禾丝苗7个水稻品种开展了品种筛选试验,分析了其在研究区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表现。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平均生育期在124~127 d;各品种纹枯病轻度发生,众香5号、江农香占1号和华航玉占偏轻度发生白叶枯病,其余病害均未发生;成穗率以粤禾丝苗较强。产量方面,各品种平均产
摘要 以夏玉米商单196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10 t/hm2(T1)、生物炭20 t/hm2(T2)和生物炭40 t/hm2(T3)共4个处理,分析生物炭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T3处理能够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摘要 为探究液体氮肥对小麦生长特性、产量及其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本试验以尿素硝酸铵溶液(UAN)等量替代尿素,以常规施用尿素(CK)为对照,测定其小麦总茎数等农艺性状,穗数等产量构成因素,碱解氮等土壤养分以及氮肥偏生产力等。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小麦施用UAN后,其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旗叶SPAD值较CK分别增加了31.9%、9.9%和2.4%~3.5%;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CK分别提升了
摘要 本文结合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展望。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包括选择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抗病性的优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差异和作物品种等,调整播期及播种方式;精细整地,采用精确播种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自然屏障隔离等进行种植隔离,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求进行施肥和灌溉,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等手段
摘要 本文结合江苏盐城里下河地区优质水稻生产实践,从种植方式选择、品种选择等方面总结分析了优质稻米生产栽培技术。种植方式宜选择轻简化的机插方式;选择产量高、出米率高、抗性好、适应性广和稳产性高的优质稻米品种;做到精床、控种、控水和化控,以培育符合高产要求、满足机械作业要求的秧苗;秸秆还田整平,在秧龄3.5~3.8叶时,采取缩株增密、多穴少本方式栽插;平衡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氮、磷、钾和硅肥比例,
摘要 为建立无(少)侧芽切花菊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筛选对其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本试验以切花菊茎段为试验材料,使用75%乙醇和0.5%苯扎溴铵进行消毒,筛选出适宜菊花茎段的消毒方法;设置不同激素配比,对茎段接种诱导率、褐化率等,不定芽增殖系数以及组培苗生根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5%酒精消毒20 s+0.5%苯扎溴铵15 min消毒效果最佳,存活率高达96.0%;A5培养基(MS+6
摘要 基于茶叶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践,本文分析了大叶种茶的常见病虫害以及化学农药防治方法的局限性,总结了该类茶的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随着气候变化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大叶种茶面临一定的病虫害问题,如茶尺蠖和茶蚜虫等。长期不当施用化学农药可能带来病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茶叶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通过应用天敌昆虫和施用苏云
摘要 虾肝肠胞虫(EHP)是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为害较大。本文分析了凡纳滨对虾感染EHP的危害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范措施,为其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感染EHP会导致其营养流失、生长滞缓、规格不齐和产效下降等。造成EHP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种苗染疫、水源携带、生物饵料感染、生产管理不严及尾水排放等。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综合防范措施,包括通过选放优质虾苗、做好定期疫检
摘要 为探讨菌草在畜禽粪污净化方面的效能,利用菌草构建了菌草湿地,测定菌草湿地生态治理前后水体中的总磷、氨氮和总氮的含量,揭示了其对畜禽类粪污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养殖场粪污经过菌草湿地生态处理后,污水各项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总磷、氨氮和总氮含量平均下降率分别为50.5%、66.9%和60.3%。研究表明,菌草对畜禽粪污的净化效果较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菌草品种筛选与组合和生物发酵饲料领域
摘要 本文基于天然次生林结构化经营技术,对白桦天然林进行抚育间伐,同时在林冠下栽植华北落叶松和云杉,测定试验地经营前后的直径分布、乔灌草盖度和角尺度,以此分析试验地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经营后的试验地林分大径级林木占比增加,促进了林分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增加了林分的生产力;经营后试验地林分的灌木层、草本层盖度均有所增加,林分垂直层结构较完整,属于复杂结构;经营后试验地的角尺度约
摘要 为掌握皂荚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特点,采用路线踏查与样地调查的方法,在贵州织金地区开展皂荚主要种植区病害调查,记录病虫害种类、为害部位、症状、分布范围和为害程度等。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皂荚病虫害51种,其中传染性病害18种、生理性病害5种、虫害28种;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斑点落叶病(Diaporthe sp.)、白粉病(Phyllactin
摘要 开展野生植物引种繁育研究,对丰富园林植物种类、美化环境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从新疆阿尔泰山喀纳斯景区采集的地榆和千叶蓍种子为研究对象,将其引种至昌吉地区低温贮藏后进行发芽试验,以测定其发芽率、开花时间等。结果表明,100 mg/L的GA3处理对地榆和千叶蓍的发芽率影响较为明显,分别是75.78%和83.27%;150 mg/L CuSO4处理对两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影响较为明显,分别为75.4
摘要 紫花地丁作为一种观赏价值高且适应性强的草本植物,在园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本文阐述了该植物的繁殖技术与栽培管理方法,并探讨了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该物种可通过种子播种和分株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其中种子繁殖可采用温室育苗和露地撒播方式;因其再生能力较强,也可通过分株形式进行繁殖。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选择微酸性、透气性和排水性良好的土壤,移栽时需确保根部带有适量土壤,同时实施适宜的水肥管理,并重
摘要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 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测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降解情况、土壤酶活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油污浓度、丝状真菌以及植物根系对油污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
摘要 碳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的揭示对于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模块对东北地区2000—2020年10年间隔的碳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演变趋势;并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模型对影响该地区碳储量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碳储量总体呈下
摘要 本研究于2019—2022年对陕西省西南部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总结其防控措施,针对当前监测与防控中待提升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监测发现,研究区西南部草地贪夜蛾幼虫一般始见于7月初,且始见虫龄偏高,一般在3~5龄;发生区域集中且发生面积和严重程度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存在局部地区暴发的可能。基于该害虫的发生特点与发生动态,采取了组建专项小组,确立任务目标;实时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虫情;
摘要 为控制鼠类对粮食作物生产的为害,有效确保粮食安全,本研究对2022—2024年贵州瓮安县粮食作物鼠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成效进行分析,包括其培训效果、防治效果、化学鼠药施用量以及灭鼠效益。结果表明,3年共开展培训8次,累计培训人员264人,举办鼠害绿色防控农民田间学校3间,培训学员90人,训后学员成绩提高了22.45个百分点,学员总体满意率为100%;项目示范区总体防效为85.71%
摘要 本研究以迷迭香粉粒径D50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迷迭香粉的冷冻超微粉碎(Freezing-superfine grinding,FSG)工艺条件,并与常温机械粉碎(Normal temperature mechanical grinding,NTMG)、常温超微粉碎 (Normal temperature ultrafine grinding,NTUG)制备的迷迭香
摘要 为探究香菇香气成分特征性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香菇中的香气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香菇挥发性成分,并将获得的挥发性成分与香菇鲜汤进行对比,以确定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咪唑类、酚类和酯类等,其中十二甲基环六硅
摘要 蛋白质和多糖复合产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功能特性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探讨了蛋白质和多糖复合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复合物的功能特性。当蛋白质混入溶有多糖的溶液中时,两种特征物质相遇,会产生静电吸引或静电排斥作用,进而形成复合型溶液或离散型溶液;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化学组成、分子排布等自身的性质,pH、两者浓度的比例等外界条件,以及加压、减压和搅拌速度等处理过程。蛋白质—
摘要 为了解影响羊栖菜晾晒的气象指数,以浙江温州洞头国家基本气象站2014—2019年经筛选的逐日观测数据为研究资料,以最高温度Tx与最低温度Tn之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WS和太阳辐射的总云量TCC为主要影响因子,以蒸发量E为预报对象,应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子相关性分析,并建立预报模型,根据预报模型和指数分级编写预报程序,并对程序进行试用。结果显示,选取的Tx与Tn之和、RH、WS和T
摘要 以山西汾阳市1974—2023年的气象数据为材料,利用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的风向风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4—2023年,研究区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是西北风(NW),频率为9.8%,其次是西北偏西风(WNW),频率为8.6%,NW为年主导风向;年平均风速最高的风向为WNW,风速为3.4 m/s,;月平均风速最高的是4月(2.7 m/s),最低的是8月和9月(
摘要 为培养既懂生产又具文化素养的人才,本文以耕读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园艺专业在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育人路径。在园艺专业践行耕读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建设知行合一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高素质的耕读教学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健全耕读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实践中,组建暑期“三下乡”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以粤西
摘要 为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本文分析耕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校园文化配套与校企合作等现状,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具体来说,与农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师进行耕读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互补充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精心编写针对性教材,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项目驱动、翻转
摘要 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以动物生物学课程的脊椎动物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进行改革。该课程涉及的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各类群间形态结构复杂且结构特点易混淆,生活习性多样,学生对脊椎动物部分知识的掌握暂存在一定难度。为此,采用情境教学、理解记忆、科研助教以及结合实践等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在野外实习环节增加探索及设计类实验;优化考核方式,
摘要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以能力式引导、多层次学习为重点,构建了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调酒与插花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要点包括学习成果、学习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评价5个关键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其综合实施策略包括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五育融合,如结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知识,创作具有教育意义的插花和调
摘要 为切实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乡村振兴人才,本文对生物类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教学知识陈旧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打造金课、聚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加强协同创新、优化课程思政体系5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强基础、重实践”的生物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该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成果导向,通过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以及供需
摘要 为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作物学实验课程部分实验内容存在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不完全对应等方面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措施。具体包括改革经典核心课程内容,以作物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测定实验为例,加入采用仪器测定的实验内容,将实验地点从实验室内调整到田间,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密度调查、取样到叶面积测定的过程;新增科学实用实验,增加拟南芥和烟草等植物的种植与管理实验,
摘要 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助力农业强市建设,本文以盐城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现状,并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路径。研究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链主”企业带动能力、产业融合深度和品牌影响力等环节需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5个方面实施路径,分别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源头动力;利用园区赋能,强化载体支撑;培育壮大“链主”企
摘要 为促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河南三门峡卢氏县567户烟叶种植主体为研究对象,对其队伍特征、种植规模与效益以及烟草种植影响因素等现状进行调查,就其在种烟过程中存在的种烟积极性、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机械化发展程度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具体包括适当提高种植主体收入,优化生产布局,调动种植积极性;培育职业种植主体,开展业务培训,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种植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种植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