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基于过去九年多的研究,笔者设想以访谈的方式多角度展示“一带一路”倡议成果,访谈对象为三类,即与“一带一路”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者、官员与企业;希望既能展示“一带一路”的成就,又能展示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并就下一步共建提供一些建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象经历过调整,从最初的“亚欧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到“全球愿意参与的国家”,再到“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
摘 要: “一带一路”是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它有三方面的动因,取得了六方面的成就。在境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他国家缺乏中国的能力水平。党的二十大后,“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应该被理解为“安全与发展”。“一带一路”共建既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也面临安全挑战。企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地缘政治是大安全,企业安保是小安全”。为此,黄仁伟认为有必要采取“板块化建设”等四类措施;可考虑建立“一带一路”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针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交的顶层设计。它统筹发展与外交,是民族复兴的当代实践符号,对中国外交有“以小国带大国”的效果。“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上提前实现梦想,并激发其他大国参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在评价“一带一路”项目时,要关注“沉默的大多数”,即受益者不如受损者的声音大。李开盛认为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可持续性问题,为此要吸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西亚与东南亚地区促进了东道国的就业与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比达到31%,超过与欧美日的30%。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上贸易发展很快,大有潜力。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整体上优于发达国家。虽然近些年中国的投资增长较快,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60%-70%来自西方国家的政府与金融机构。“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主要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从理念和行动两个维度给世界带来巨变,为中国的国家形象维持和正本清源提供了更多帮助。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总体向好,发展中国家评价大都积极正面,持有深化合作的需求和期待,东方工业园与中白工业园是两个显例。“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西方打压与遏制以及资金来源。下一步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是,要落实“高标准,可持续,惠民
中华法制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在中国本土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法制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几千年来成功治理多民族之社会和国家的经验智慧,这些治国理政的法制文明成果与政治经验智慧传承发扬至今,从未中断,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法治思想内涵和德法共治、宽猛相济等综合治理的举措与富国强兵的博大法哲学理念,对于当下法治强国建设乃至世界法治文明的丰富发展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4年第3期《求是》
摘 要: 以《贤者喜宴》为代表的藏族诸多历史名著所记载的法律内容和法制文献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但对这些宝贵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搜集整理解读等,在当前的中华法制文明讨论与多数部门法超赶时髦的研究热潮中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藏文历史名著《贤者喜宴》以吐蕃王朝时期的原始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吐蕃王朝前后期的法律内容阐述较之其他藏文历史文献更为详实。历史上,吐蕃王朝时期不仅制定颁布了自成体系的诸多成文法内容和一
摘 要: 少数民族之间的法制交融是中华法制文明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明末至清代中期蒙古诸部封建主从藏族地区引入和积极传播黄教,来自藏族地区的黄教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法制全面交融。以黄教在蒙古各部传播的先后,可以将这一交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土默特部时期,其特点是强制性与本土化;第二阶段是喀尔喀部时期,其特点是特权化和组织化;第三阶段是卫拉特部时期,其特点是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第四阶段是
摘 要: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我国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动力,为提升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水平提供经验借鉴。全国各民族地区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法治化有机融合,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改进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强化预防性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优化提升法治实施体系,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多维发力;创新社
摘 要: 契约文明是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契约文明的交融是法制文明交融的重要表现形式。清代吐鲁番契约作为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订立的见证清代新疆经济社会状况的真实历史遗存,是体现新疆各民族法制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从语言文字、形式与结构、内容与功能等方面反映了清代新疆各民族法制文明交往交流进而交融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进程,以及这一交融进程所具有的平等性、包容性、和谐性、统一性等特点。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行动方案基本形成,现代化中国方案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引,同时为各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路向。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阐释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CNKI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3年5月收录的CSSCI期刊中篇名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729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历史主动”“把握历史主动”——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和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深入理解之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本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实践价值。新时代新征程,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党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
摘 要: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国之大者”的主旨回归,也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积极响应,更是区域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自古以来,三江源牧区就有各族人民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形成的地理形胜枢纽、人口迁徙分布、婚姻往来层面、语言学习使用、民俗风尚和衣食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困苦生活中的同病相怜、应对灾难时的守望相助,构成了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
摘 要: 大龄孤独症人士作为我国残疾人中较为独特的部分,大部分患者在达到就业年龄段后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局面。对大龄孤独症人士而言,托养服务是其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研究发现,大龄孤独症人士托养服务现状不容乐观,托养不仅缺少政策支持,托养机构在服务方式、服务成本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文章以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总结我国现有大龄孤独症人士托养服务类型即家庭养护、寄宿制托养、社区化服务以及特殊需要信托,
摘 要: 在家庭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代际互动逐渐呈现出“恩往下流”的下行式资源转移倾向,隔代照料成为这一逆向反哺行为的重要体现,对于老年人主观福祉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隔代照料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隔代照料经历对老年人主观福祉具有增益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老年人心理抑郁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