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需要乡村振兴进行推动,在民族地区更是如此。由于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的空间正义诉求凸显,农民亟待通过有组织地发展特色产业过上幸福生活,故而需要加紧形成产业共同体。农民集体发展权以农民集体为主体,依托合作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治理效能、优化农村社会保障,其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共同体的形成。因此,应进一步根据农民集体发展权实践找准方向、解决堵点,在有力促进民族地区形成产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盘活闲置的农村宅基地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制度对于实现农民集体发展权、农民代际公平和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在政策引领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双重价值诉求,以《土地管理法》《民法典》作为直接法律依据,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立足农民权利保障视角,通过对S省Y区实地调研发现,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主
摘要:农民集体发展权以纾解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促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优化“后脱贫”时代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为具体实现导向。而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民集体发展权的核心,其发展壮大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美丽农村的必由之路。面对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产权结构、组织架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
摘要:农民环境权为农民集体发展权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二者均共同关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农村地区的实现。但农民环境权面临法律保障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发展不平衡、“美好生活”向往对农村进一步提出“宜居”“宜业”发展要求等现实性问题,这些无不应当妥善应对。为此,需配以有效的治理模式供给和制度保障供给来实现农民环境权和农民集体发展权的同频共振,从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关键词:农民环境权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现实来看,颠覆性科技创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汇聚了核心动能,“数智化”新质要素与新一轮产业革命为传统农业生产力向新质农业生产力迭代跃升扩充了赋能变量,使其呈现出科学技术新、劳动者素质高、发展边界广、要素融合性强等特征。但在形成和发展农业
摘要:通过对2011至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农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运用熵权TOPSIS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两者的发展水平,并揭示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协调发展趋势,发现存在“四地领跑,其他地市紧随其后”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的应用研究,证实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农业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并指出其影响在不同地
摘要:中国农业现代化建立在小农户家庭生产之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在要求。集体农场是集体将其管理的责任田按照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承包给小农户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应农资、统购统销,在产前、产中、产后帮助农户对接市场的经营模式。集体农场强化了集体扶持农户经营的组织保障,弥补了羸弱小农缺资金、缺销售渠道、缺风险保障等问题。“包死基数、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管理模式也
摘要:为深入探究民族地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在系统梳理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2010—2021年中国民族八省(自治区)数字乡村与农业经济韧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双固定效应、中介效应等模型实证分析了民族地区乡村数字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差异表征。结果表明,各民族地区二者综合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发展水平较高;乡村数字化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摘要:依托2013-2019年中国县级统计数据,构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并运用多时期差分法来评估改革试点对农民增收的政策影响,同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显著提高了当地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促进了信贷水平的提升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农民增收。此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中西部地区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应超过了东部
摘要:农牧业在民族地区一直扮演着经济支柱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农牧业绿色有机转型成为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本文利用2013-2022年面板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潜在容量对民族8省区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进行测度,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深入探讨农牧业绿色有机转型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普遍面临极大的挑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出现了多元化的婚姻形式。一方面,传统的“嫁娶婚”形式在社会转型变迁中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普遍出现了“并家婚”“两头婚”等新婚姻形式。不同的婚姻形式在婚姻缔结、居住模式、家庭与亲属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当代中国的婚姻形式变迁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有着各自的生成基础。在不同婚姻形式中,代际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变迁与调适状况。透过婚姻形式变迁与代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