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中国经济正在恢复发展,旅游市场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对疫情转段后我国旅游业复苏态势作出学理解释,并分别利用官方统计数据与第一手调查数据加以分析。研究显示:旅游业复苏的宏观趋势是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复苏主力,重要节假日市场带动整体复苏,入境旅游市场复苏形势优于出境旅游;旅游业复苏的微观特征为个人及家庭旅游消费明显回暖,自然观光游等产品更受青睐,旅游信息获取主要依赖线上平台,旅游交通和目的地信息等公共服务较受关注,游客整体满意度高但购物和旅行社评价偏低;旅游业复苏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旅游时间高度集中于法定节假日,旅游消费结构不均衡,行业复苏基础不牢固,市场预期需进一步增强。为此,短期内要巩固扩大旅游市场复苏趋势,长期要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旅游业价值,并针对痛点和堵点优化治理环境。
[摘要]网络关注度是测量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关注情况及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百度指数,以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香港、澳门、台湾)的海滨浴场旅游网络关注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我国居民对海滨浴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化上来看,2012-2022年我国海滨浴场的年度网络关注度呈倒“U”型发展格局,季节性网络关注度差异显著,旺季较短且集中在夏季,月关注度呈“单波浪”型分布;从空间演变上来看,空间分异显著,2012-2022年省域分异格局从东南地区向西南地区剧烈变动,首位差异扩大,由均衡向集聚状态演变;从空间分异上来看,空间集聚趋于分散状态,整体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递减特征,集中在西南、中部地区;从影响因素上来看,网络发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自然环境水平、环境污染程度、水体保护程度、水产业发展程度等共同影响着中国海滨浴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交互探测中,以双因子增强为主,非线性增强为辅,水产业发展程度因子解释力高。
[摘要]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旅游信息获取的难度,促成了旅游信息在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在城市之间形成了旅游信息流网络。文章基于百度指数,借助场强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旅游信息流特征与规律,并解释影响旅游信息流网络结构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旅游信息流场强时间分布上,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信息流总场强,集聚场强和扩散场强演变过程基本一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上,山东半岛城市群总场强呈现多核心的特点,集聚场强由多核心场强特征向双核心方向演变,扩散场强呈现东西方向边缘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且由南向北减弱的结构特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信息流网络具有核心—次级核心—边缘地区的结构特点,核心地区较为稳定,次级核心区域变化较大,边缘地区变化不大,旅游信息流网络结构向双核心方向发展。旅游信息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上,推力和拉力因素与山东半岛旅游信息流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阻力因素相关性不明显,推力和拉力因素中的人口因素、信息化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最为突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兴边富民、“一带一路”等政策、倡议的实施促进了边境地区贸易与旅游的迅速发展,带动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厘清边境地区旅游与贸易的关系对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两者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生态共生理论,运用静态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从整体和个体层面探究两者间的共生关系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共生关系方面,无论是整体区域还是单体城市,边境地区旅游与贸易之间均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显示,对整体区域而言,进出口贸易对旅游收入有推动作用,尤其是进口贸易对旅游收入有促进作用;对单体城市而言,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进出口贸易与旅游收入之间有显著关系的城市数量分别是1个、4个和3个,进一步验证了边境地区旅游与贸易共生关系的不对称性。内外源双轮共同驱动构建了边境地区旅游与贸易的共生环境,旅游与贸易之间要素流动与转化推动了共生关系的形成。
[摘要]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旅游危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如何有效回应并引导舆论走向,避免网络舆论扩张甚至转变为二次危机是旅游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选取了2018-2022年间旅游行业发生的32起社会性危机事件,基于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索其引爆网络的组态联合驱动机制,并提出回应路径,为旅游舆情引导机制提供实践思路。研究发现:7个单因素均不能构成舆情回应的充要条件,必须通过组合路径发挥作用;组态分析共产生128条组合路径,其中6个充分性条件组合足以回应旅游网络舆情危机。因此,文章提出了生命初期舆情矫正逻辑、规避媒体信任挽回逻辑和权威管控中央媒体主导逻辑3条旅游网络舆情回应逻辑以保障旅游网络舆情的平衡与正常消解,并提出第一时间是舆情回应的黄金点、系统思维是舆情治理的核心管理思路。
[摘要]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研究热点之一。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既有研究对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进展、特征及趋势关注不足。文章对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文献关键词分析发现初期研究较为单一,实践意义较为显著;增长期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内容逐渐多样化,理论意义逐渐显著,多方主体受到关注;后期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内容呈现理性进展、与时俱进的态势。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以旅游者作为研究主体,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内涵研究贯穿始终,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主要研究内容还有旅游目的地形象生成机制、形象营销和形象测量等。整体来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呈现多学科参与特征,研究方法呈现“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相结合”趋势,理论研究日渐丰富。未来国内学者应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基础理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加强研究,同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动态性、目的地的属性形象、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结合研究予以关注,且疫情后须加强相关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修复研究,以期推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更趋成熟。研究对国内学者进一步开展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主客互动涉及的是游客与居民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人际互动以及一系列的后续影响。作为一种与游客体验密切相关的现象,主客互动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动向,亟待归纳。文章以2012-2023年国外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时区分析”“突发检测分析”等功能,深入考察主客互动的研究态势,并针对以往研究进展中的一些热点和前沿话题展开分析,从而全面揭示主客互动的研究概貌。结果表明:研究热点主要有居民情感态度、游客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直接的主客互动过程研究(情感团结、价值共创)等3个方面;研究视角聚焦居民,致力于通过居民主体来改善主客关系、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历程大致划分为关注居民福祉、关注互动质量两大阶段;研究前沿主要在于主客互动微观情感过程与行为研究。
文化的发展价值问题,既是一个现代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文化自信问题。就人类现代化进程而言,现代化发展如何实现从“文化与发展的断裂”走向“文化与发展的融合”;当代中国文化如何在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进而助推人类社会实现“有文化的发展”“有灵魂的发展”;就新时代发展而言,当代中国文化到底具有哪些发展价值;为何有这样的发展价值;如何实现这些发展价值,从而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回